本報訊 江西省贛州市2016年入選全國首批4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地區以來,在中央財政資金20億元的支持下,省財政廳會同贛州市有關部門和縣(市、區)政府已累計投入資金315.48億元。其中,各級財政統籌安排274.13億元,帶動社會資本投資41.35億元,生態修復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未雨綢繆建機制。贛州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旨在通過實施系列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重點解決區域內水土流失、礦山環境破壞、水環境污染等影響生態安全問題,努力實現重點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和區域生態環境的全面恢復,構建起較為完善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管理的體制機制。江西省連續3年將該試點工作列入重大改革事項,在全國率先成立專職機構——贛州市政府直屬正處級事業單位“贛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中心”,負責整合各部門力量統籌推進試點,打破山水林田湖草職能部門以往“各掃門前雪”、零打碎敲的現狀。該市在資金、項目使用、分配和管理上制定出臺一系列制度辦法,并強化督導,從制度上保障試點項目順利實施。特別是在資金籌措方面,整合各級財政投入,通過設立生態基金、發行綠色債券、采用PPP模式,以及強化企業治理主體責任和引導群眾投工投勞等方式,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實現中央獎補資金支持的放大效應。
二是理念先行優環境。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以生態問題和生態功能為導向,按流域、分片區,突出各自特點,進一步細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內容,推進實施礦山生態修復、流域水生態治理、低質低效林改造、農村環境整治等335個項目工程,促進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經過生態修復,試點區域森林覆蓋率長期穩定在76.23%以上;成功消滅劣V類水,贛江、東江出境斷面水質100%達標;空氣質量優于國家二級標準,在全省排第一位。該試點得到財政部的充分肯定,績效評價為“優”,探索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項目入選“2019年中國改革年度案例”。
三是生態惠民助增收。贛州市充分利用治理修復后的廢棄礦山土地種植經濟林果3000余畝;通過土地整治發展富硒蔬菜、贛南臍橙等特色農業5.2萬畝;累計吸納4029戶貧困戶、1.2萬余人參與試點項目建設獲得收益,選聘7488名貧困戶為生態護林員,實現了穩定增收;通過政府獎補、銀行信貸、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帶動13529戶貧困戶、4萬余人發展油茶、龍腦樟、靈芝、鐵皮石斛等林下產業。
如今,生態經濟已然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座座青山已成為老百姓增收的新渠道,成為贛南鄉親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據了解,群眾對生態保護修復的滿意度為100%,試點區域的貧困發生率已由試點前的6.6%下降至0.3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試點前的8729元增加至11941元,年均增長12.27%,高于城鎮居民2.74個百分點;區域內11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1023個貧困村(含深度貧困村)全部退出,實現了歷史性整體脫貧。
(虞璐睿 萬凱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