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網 作者:吳清 李正豪
資本市場高度關注的芯片巨頭華潤微(688396.SH)再曝重磅消息。今年2月底上市時,華潤微曾創下第一家登陸境內資本市場的紅籌企業(注冊地開曼群島)、科創板第一家發行采用“綠鞋”機制的公司等多個第一。
10月20日,華潤微連發21條公告,其中3條人事變動公告涉及兩位核心技術人員的離職,雖然同日發布的三季財報業績向好,但核心技術人員接連流失引發市場擔憂,華潤微股價公告當日大跌12.37%,原本700億元的市值蒸發近百億元。
公告顯示,在8月份常務副董事長、核心技術人員陳南翔離職后,再辭去董事職位,徹底離開公司,同時24年的核心技術老將鄧小社離職。此外,公司證券事務代表盧書錦,也因個人原因辭職。
對于核心管理及技術人員的接連流失,華潤微方面回應稱,相關人員離職不影響公司核心技術完整性,且不涉及職務發明糾紛或潛在糾紛。但市場投資者并不買單,公告后股價連續多日收跌。
值得關注的是,華潤微還公告擬定增募資50億元。不過令人不解的是,2月底公司上市時曾募資42億元,且公司賬上資金66.88億元,資金充足。華潤微方面對此的解釋是,投向華潤微功率半導體封測基地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記者注意到,從三季報披露的公司股東數量看,持股進一步集中,已從上市時近20萬戶銳減至6.7萬戶,而對比二季度,華潤微十大流通股東中,已有多只養老金、券商、公募、私募產品進行了減持。
核心技術、管理人員接連離開
公告顯示,核心技術人員鄧小社于近日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相關職務并辦理完成相關離職手續。離職后,鄧小社將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務。
相關資料顯示,鄧小社于1996年8月加入公司,主要擔任產品研發相關的職務,在公司任職期間參與了公司研發的專利技術,其參與研發的在審專利39項、已授權專利59項。
華潤微方面表示,這不影響公司核心技術的完整性,稱鄧小社工作期間參與申請的專利均非單一的發明人,鄧小社的離職不存在涉及職務發明的糾紛或潛在糾紛。目前,鄧小社職位已由公司另一位入職16年的芮強擔任,不過記者注意到,其并未在公司公告核心技術人員名單內。
同時另一位核心技術人員陳南翔的離職也引發了高度關注。華潤微8月底曾公告,陳南翔于近日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常務副董事長職務,辭職后仍將擔任公司董事。
陳南翔此次申請辭去公司董事,將徹底揮別華潤微。相關資料顯示,陳南翔于2002年加入公司,曾任多項要職,最后一項職位是2016年至2020年8月任公司常務副董事長。其從2017年開始連續3年被列入公司核心技術人員。
華潤微在公告中同樣表示,陳南翔的離職不影響公司核心技術的完整性,其從事公司日常經營管理工作,不涉及公司核心技術研發的具體工作,并且其參與研發的在審專利7項,均不屬于核心技術。
記者了解到,目前陳南翔已與公司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李虹辦理完成工作交接。公告顯示,李虹為美國國籍,此前職務是華潤微功率器件事業群總經理。
此外,華潤微證券事務代表盧書錦,也因個人原因辭去證券事務代表職務。
這并不是華潤微人事動蕩的全部。今年4月23日,華潤微公告,公司董事長李福利因本人工作調整,申請辭去公司董事長、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辭職后將不再擔任公司的任何職務。一個月后,華潤微公告由陳小軍接替李福利出任公司董事長等相關職務。
“這可以說是華潤微本輪人事動蕩的開始,也意味著公司的發展戰略和思路正在進行一些調整。”一位接近華潤微的分析師對記者表示。
記者注意到,目前華潤微擁有核心技術人員18人,核心技術和管理人員的接連離開引發機構和投資者的擔憂。此前針對投資機構提出的人才激勵問題,華潤微方面表示:“公司針對核心研發人員及高管的股權激勵方案正在穩步推進中,今年將會發布相關方案。”
公司賬上66億再募資50億?
引發市場高度關注的除了人事動蕩,還有再度大舉募資。華潤微此前在科創板上市時曾募資42億元,至今未滿8個月,又要大筆募資了。
華潤微公告稱,擬定增發行不超過1.35億股,募集資金不超過50億元,投向華潤微功率半導體封測基地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目前公司尚無確定的發行對象。
公告顯示,華潤微電子功率半導體封測基地建設項目總占地面積約100畝,規劃總建筑面積約12萬平方米。項目預計建設期為3年,總投資42億元,擬投入募集資金38億元,其余所需資金通過自籌解決。
在本次募資中,華潤微計劃使用12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優化財務結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各方的資料顯示,目前華潤微的資金充足。
據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華潤微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0.32 億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長336.20%。而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現有貨幣資金66.88億元,完全能覆蓋此次募投的資金。
上述分析師稱:“從經營性現金流量等指標來看,華潤微目前處于訂單飽滿的狀態,華潤微后續的訂單量仍能讓產能保持高位運行,綜合來看華潤微資金充足,此時大舉募資的確令人費解。”
同時,華潤微2月份IPO募資共計42.36億元(含超募資金),分別投入到8英寸高端傳感器和功率半導體建設項目、前瞻性技術和產品升級研發項目、產業并購及整合項目、補充流動資金。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上述四大項目投入進度分別為17.2%、0%、42.32%、26.66%,IPO募投項目總進度僅為18.16%。
在經歷了剛開始幾年的連續虧損后,受益于行業需求火熱和華潤微嚴控成本端,近幾年華潤微走上了業績增長的通道,2020年前三季度,華潤微營業收入48.89億元,同比增長18.32%,凈利潤6.87億元,同比增長154.59%。公司在三季報中表示,今年業績明顯好于去年同期主要系毛利率提升、產品獲利能力好于去年同期所致。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財務數據中,由于收購東莞杰群70%股權在9月末并表,導致應收款項、應付款項等資產負債項目大幅增加。同時公司大幅增長的利潤中,有此前IPO募集近43億元資金中的部分存到銀行產生利息收入2520萬元,并表東莞杰群導致確認投資收益2100萬元,成為其非經常性損益的主要來源。
同時,正因為這幾年華潤微嚴控銷售等各項成本提升了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過最新的三季度公司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分別為3億元和1億元,環比二季度分別增長17%和63%。
加碼封測一體化轉型的背后考量
按照華潤微方面的說法,本次募資項目建成后,公司在封裝測試環節可與芯片設計、晶圓制造等環節形成更好的產品與工藝匹配,釋放各環節的資源優勢與協同效應,公司生產一體化比例有望提升,推動公司向功率半導體綜合一體化運營公司轉型。
實際上,華潤微近些年一路兼并整合,逐漸成長為我國最大的功率半導體IDM企業。不過公司發力封測和一體化,背后可能還有公司現實的考量和憂慮。
“華潤微最核心產品的功率半導體雖然應用廣泛,但一個直觀的數據是,集成電路目前以7nm制程為主,而華潤微的功率半導體只要用到90nm制程就夠了。”上述分析師告訴記者,但也帶來一個好處就是,基本上不存在設備被進口卡脖子的情況。
不過,華潤微目前有20%左右的客戶是在海外,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對這部分海外業務還是有一定影響。
在上述分析師看來,在華潤微占比77%的營業成本中,除動力成本外,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設備折舊維護成本都挺高,與其說華潤微是技術密集型企業,其資產和勞動密集型的特征更加明顯。
“這種靠走量的制造業企業,必然伴隨著高昂的人工成本和設備折舊,華潤微的固定資產高達近40億元,每年都會產生數億元的大額折舊。”上述分析師直言,不過華潤微在質量控制、環保等方面做得較到位。同時華潤微采用“訂單生產”模式,產品以自產為主,少量訂單尋求外協,有利于控制庫存、成本。
根據Odmia數據顯示,全球功率半導體規模約400億美元,其中中國占據40%左右的份額。而從國產化情況來看,功率半導體主要器件國產化率均未超過50%,IGBT模組、MOSFET等國產化率更只有30%多,國產替代空間廣闊。伴隨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的國產替代浪潮,以華潤微為代表的頭部企業受益國產替代進程市場份額提升將更為顯著。
“在產品走出去方面,我國功率半導體還較落后,產品在世界的認可度也較低。按照華潤微的愿景,想要做到世界領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上述分析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