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博時基金發布2020年第四季度宏觀策略報告。報告題為《進戰:行穩致遠》,報告認為,四季度前期權益市場波動風險較大,債券有一定的交易空間。國內外需求都還有一定的修復空間,國內股市的估值有所消化;經濟回升趨勢改善,20Q3部分港股順周期板塊開始有明顯超額收益,可繼續關注中游順周期板塊的估值修復行情;當前債券整體對基本面和貨幣政策預期已經較為充分,四季度債市利率上行空間有限,市場可能波動特征比較明顯。行穩致遠,重視周期和科技成長板塊表現機會,或可關注電氣設備、機械設備、計算機和傳媒等行業。
核心觀點:
大類資產方面,趨勢上,經濟持續修復、社融逐漸觸頂但預計回落相對溫和、國內改革政策和戰略布局依然對風險資產有支撐。與此同時,不確定性在短時間內對風險偏好形成擾動。從股債風險溢價、股市賺錢效應以及信用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率衡量的市場性價比等交易因子看,股市系統性的相對收益弱化,結構和產業驅動比宏觀驅動更加重要。
固收方面,信用票息仍占優,可適當拉長久期,可轉債以三季報為引導,板塊配置再平衡,關注十四五主題。
權益結構方面,科技動態估值落至歷史低位,重視政策催化。當前電子板塊動態PE已罕見低于食品飲料,科技核心資產已具備較好的賠率。導致科技股估值調整的外部沖擊雖然會長期持續存在,但市場的反應會逐漸鈍化。十四五規劃發布和景氣加速改善對科技股行情產生催化。根據宏觀形勢、行業景氣、行業交易因素對行業打分,或可考慮關注電氣設備、機械設備、計算機和傳媒等行業。
宏觀形勢:
海外形勢方面,全球景氣持續回升,美國經濟修復趨勢不變,但速率略放緩,財政刺激大選前難落地。歐洲經濟復蘇受疫情影響,疫情反彈使社交距離受限,服務業修復出現一定反復。近期部分國家疫情出現二次爆發,但由于當前整體防控好于首次,且疫苗研制相對順利,對市場的沖擊大幅弱于首次。年底疫苗有望落地,屆時能夠實質性緩和疫情擴散風險、提振增長預期。聯儲的一些臨時性救助政策有所退出,但實體經濟的流動性仍然充裕,財政支出儲備和企業工商業貸款明顯增加,為后續美國經濟的復蘇儲藏了彈藥。此外,美國大選依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對此要持續保持關注。
國內宏觀方面,三季度經濟逐漸接近正常化,四季度消費和投資端預計還有小幅上升空間,出口繼續維持高景氣,經濟呈現更全面的正常化。全球經濟修復雖然短期會受到國際形勢、疫情二次爆發、地緣政治的干擾,但隨著疫苗逐漸實質性落地,疫情沖擊緩和,經濟整體修復的趨勢不變。社融逐漸觸頂,但預計回落程度相對溫和,7月政治局會議提出“完善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因此預計后續的政策轉變對市場的影響將會相對平滑,穩定預期將會更加重要。豬肉價格下行,糧食供應有保障,對CPI影響較小,糧食安全不改CPI回落態勢,疫情有所緩和后,全球需求的修復有望再度對大宗商品價格提供一定支撐。
雙循環上,十四五的“雙循環”將像十三五的“供給側改革”一樣深刻的影響經濟結構調整和市場風格塑造。基于要素與產品自由流動、各國根據自身稟賦優勢參與到國際分工和全球價值鏈分享中來。在外部大變局沖擊下,全球大循環的供需兩端都發生了明顯變化。“雙循環”在供給端強調供應鏈安全,重點是科技自主、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金融安全等;在需求端通過新型城鎮化和新的區域發展戰略挖掘“總需求”,通過收入分配改革提高“有需求”的能力。
投資策略:
配置原則上,對四季度來講,宏觀場景仍然有利于風險資產,區別在于流動性驅動讓位于改革帶來的內生增長,結構重于總量。以產業為主線的前進之路不僅是四季度的投資邏輯,更是未來一年的指導思路。
權益風格方面,科技風格動態估值落至歷史低位,重視政策催化。周期風格持續性具備,但四季度前期動力不足。中長期指標顯示消費品已進入低性價比區域,需要時間消化高估值,適當參與估值調整到位的核心品種。金融風格估值或小幅修復,缺乏景氣和政策拐點。
債券結構方面,信用債挖掘高靜態吃票息的策略依然是主要策略,隨著短久期的價值挖掘已較為充分,適當關注中長久期的信用債配置價值。四季度利率債具有一定的交易性機會,不過,國內經濟仍處于漸進修復的趨勢之中,在沒有極大的外部沖擊下,貨幣政策轉向寬松的可能性也不大。可轉債關注優質新券進場機會,板塊上靜待核心資產價值修復機會,主題層面轉向對美國大選免疫及與十四五規劃相關品種。
風險提示:
宏觀風險方面,全球經濟修復整體趨勢向好,但疫情二次擴散風險、美國大選不確定性、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短期仍存在,形成擾動。國內關注政策和周邊形勢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