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世界的年鑒,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它依舊在訴說。”所以說,建筑是城市文明的載體,也是時代變遷的記錄者和見證者。中國的新中式建筑,是一種傳承,亦是一種創新,它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取其精華、舍其繁瑣,以現代人的審美眼光來弘揚中國古典文化,呈現出極為濃烈的東方情調。
中國文化,時代建筑的精神傳承
作為深耕城市文化肌理,將中式傳統建筑文化的新內涵鑲嵌在產品價值觀中,引領并復興起中式建筑文化回歸的泰禾,以“文化筑居中國”的品牌理念為起點,根據龐大且細分的市場需求,迭代升級大院系、小院系、園系、府系、灣系等產品并輻射全國,記錄著新時代下中式居住方式的價值回歸。
“如果遍地羅馬小鎮、托斯卡那、加州水岸,到哪里去找中國人自己的鄉愁呢?”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曾如是說。他認為,房子除了建筑屬性,還要有文化屬性,一棟建筑的生命,短則數十年,長則數百年,影響的不只是一代人。
以此為出發點,多年來泰禾積極致力于梳理和汲取擁有強大生命力的中國傳統風格和元素,堅持以人為本的建筑本原,將傳統元素融入到當代建筑設計之中,既研究“形”,更傳承“神”,妥善處理城市建筑形與神、點與面、取與舍的關系,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質化的裹挾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國建筑文化的獨立與自尊。
堅守信念,走出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從產品的規劃、設計,一直到施工,泰禾的中式產品自有一套方法體系:在泰禾的中式產品中,包括磚、瓦、雕刻在內的種種細節,都需要解決老一輩中國工匠傳統手工藝如何在當代延續的課題。同時,如何將傳統手工藝元素更好地融合新的舒適生活需求。為了更好地做好中式產品,泰禾始終堅守“精工·匠作”的信念,下大功夫將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完美呈現在了府院里的點點滴滴。
走在中國府院里,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細節——每一座院子門前的抱鼓石圖案都獨一無二,且樣式繁多、精美別致。
為了獲取抱鼓石的紋樣,泰禾走訪了北京舊城區近 2000 對抱鼓石,拍攝了 4000 余張照片,并邀請該領域的權威專家,從歷史典籍中復原了百座王府的抱鼓紋樣,再對之進行改良。接著,泰禾又請了有“中國石刻之鄉”美譽的河北曲陽匠師,運用圓雕、浮雕等技法,將美學融于上等漢白玉石雕之中。
“藝癡者技必良。”泰禾數十年如一日,用工匠精神在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門一窗上傾注心血,力求做到極致。
基于此,泰禾的產品處處體現著“匠人”精神,詮釋了企業用心打造精品的態度,不斷樹立“有人習慣追隨,我們制造仰望”的行業標桿形象。在鋪天蓋地的“歐風美雨”之下,泰禾十年磨一院,研磨出中國院子,將大家的注意力重新帶回了中式建筑風格這一主賽道之上。
泰禾因地制宜、融合風水、落位、空間布局、人文理念,最終打造出取法自然、回歸本質生活的新中式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