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淅川縣金河鎮后灣村3000畝桃園鮮花綻放,映襯著美麗的新村。楊振輝攝
水,晶瑩剔透;山,疊翠流金。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河南淅川丹江口庫區生活了幾十年的王文亮,這兩年才感到他的家鄉美如畫。他家在緊鄰水庫的老城鎮下灣村,以土地入股村里的軟籽石榴基地,土地流轉費每年近4000元;他在基地務工每年3.6萬元;再加上到戶增收的分紅,每年僅果園收入就達5萬元。
“生活富裕了,看啥都美,都順眼!”王文亮說,前些年可不是這樣。他家5口人,90多歲的老母親臥病在床很多年,前段時間離世;妻子患硬皮病,欠下不少醫療費;還有兩個孩子,一個剛畢業,一個仍在讀,生活重擔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不僅是王文亮,下灣村69戶328人都被“堵”在水庫邊,人均6分薄田填不飽肚子,不得不外出打工,掙錢靠務工,住房靠雨棚,一年到頭手空空!
而下灣村的貧困狀況,又是淅川縣的一個縮影。地處豫鄂陜三省交界的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同時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河南省深度貧困縣。截至2015年底,全縣15個鄉鎮159個貧困村28678戶97110人處于貧困線下,其中深度貧困村就達98個。
“淅川的貧困既有交通閉塞、生態脆弱等共性因素,也有其特殊性,即為守護一庫清水造成的奉獻致貧。”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介紹,全縣面積的92.8%在水源區,為保護水質,鄉親們“樹不能伐、魚不能捕、礦不能開、畜不能養”。然而,發展不能停!“我們扛穩水質保護和脫貧攻堅重任,以‘兩山理論’為引領,以綠色脫貧為主線,確立‘短中長’三線產業結合的綠色發展路徑,探索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水清與民富雙贏的脫貧攻堅模式。”盧捍衛說。
他們把生態產業發展融入脫貧攻堅工作,做好短線、中線、長線規劃。短線發展食用菌、中藥材、大閘蟹等“短平快”產業集群,確保短期可脫貧;中線發展軟籽石榴、薄殼核桃、杏李、大櫻桃等生態林經套種產業集群,確保中期可致富;長線依托生態和人文旅游資源,做大做強旅游業,確保長遠可持續小康。
在推進產業發展中,縣里按照“政府主導、市場主體、三權分置、利益共享”模式,土地所有權歸集體、承包權歸農戶、經營權歸公司,農戶實現“一地生三金”:土地以500元/畝的價格流轉給公司,農戶得“租金”;公司把栽好后的果樹反租倒包給農戶,一棵樹年管理費8元,每畝90棵720元,農戶拿“薪金”;果樹收益時,農戶和公司按1∶9分成,農戶又拿到了“股金”。
“縣里還通過移民避險解困項目,在水庫邊為家家戶戶蓋起了二層新居,站在樓頂就能觀水景、看日出、聽濤聲。瞧,咱也享受了‘海景房’!”順著王文亮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棟棟白墻灰瓦的徽派小樓,依山就勢,鱗次櫛比……村子的前方,正是煙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庫。
與下灣村隔江相望的,是滔河鄉東鬧裕村。“兩山夾一河,河邊窮人窩;地薄無收成,旱澇守空鍋”是昔日的寫照。兩岸山坡上土層淺薄,每逢旱季,小麥長不到半尺;到了雨季,山洪暴發、河水咆哮,木橋被沖毀,鄉親們為買袋食鹽而苦惱……
涓涓流淌的鬧裕河,怎能一直是村民的眼淚?他們在山上栽果樹、種中藥材,守住水土、促民增收,昔日的荒山上長滿了核桃樹、林下套種黃姜、迷迭香;在河兩岸發展優質淡水養殖,大閘蟹、武昌魚等,鬧裕河優質的水源成為鄉親們致富的源頭活水。
截至2019年底,淅川縣貧困戶產業扶貧參與率達100%,每戶都有2個以上扶貧項目疊加,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10.66%降至0.9%,今年2月已正式脫貧摘帽。淅川“短中長”三線產業結合綠色扶貧的特色做法,作為典型案例入編焦裕祿干部學院培訓教材,被評為“大國攻堅、聚力扶貧”全國十佳優秀扶貧案例。(喬 地 通訊員 楊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