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陜西日報
進入9月,石泉縣秋意漸濃。天剛蒙蒙亮,伴隨著院子里的雞鳴聲,城關鎮紙坊村村民王銑貴背上竹竿拿著幾個尼龍袋就出門了。正是核桃上市的季節,趁著這幾天的好天氣,他要趕緊把園子里已經成熟的核桃都收回來。
“夠得著的果子就直接摘了丟口袋,高點的就上樹去,樹尖上的就拿竹竿打下來再去撿,這幾棵樹就能收100多公斤了。”王銑貴一邊熟練地拉枝摘果一邊笑著介紹。
這片園子的核桃樹是2015年紙坊村開展退耕還林工程時王銑貴規劃種植的,今年第二年收果,去年收入600多公斤干核桃,增收1萬余元。
嘗到致富甜頭的王銑貴干勁十足,不到兩個小時就摘滿了足足4大袋。
跟著王銑貴來到他家,屋子里堆滿了這兩天收回來的核桃,有的表皮已經發黑,王銑貴解釋說:“這果子可不是壞的哦,這是用傳統的漚爛方法讓青皮核桃自然發酵,里面果子是新鮮的。”
一旁的簸箕里有幾十公斤前一天剝好的核桃,王銑貴麻利地將其端起倒入院子水龍頭下的大盆中,清洗干凈后裝進背簍準備去縣城趕個早市。
“老伴去兒子那兒幫忙帶孫子了,我一個人在家就守著這片林子這些土地,不給子女添負擔,一年下來還能有筆不小的收入!”年近60且患有氣管炎的王銑貴這幾年依靠退耕還林政策,發展種植了10余畝核桃樹,并且還在林下種植了辣椒等農作物,外加散養雞、喂豬,一天下來忙碌而充實。
“我這年紀大了,出門打工不好找工作,而且不自在。現在在家里一年下來能有4萬元左右收入,早就摘掉貧困戶的帽子啦。”王銑貴一臉自豪地說。
在城關鎮東風村村民王正剛家里,3個人正蹲在院壩里剝著核桃,一旁等待著的顧客將從青皮中剝出來的新鮮核桃直接裝入塑料袋,沾滿黑膠的手套和院子角落堆滿的青皮殼可以看得出他家今年核桃收成很是可觀。
“去了青皮的核桃很快就賣完了,所以客人要在一邊等。”王正剛聽著手機里傳來的“微信收款200元”笑嘻嘻地說,“核桃大家都愛吃,市場價格不錯,還好保存,發展這個產業值了,你看旁邊曬的那堆是準備用來榨核桃油的,聽說吃了能提高免疫力,還能降低膽固醇呢。”王正剛已經在心里漸漸規劃起核桃深加工產業了。
送走客人,王正剛趕忙騎車來到自家的核桃園里,石泉縣林業局的技術員已經在等著他。技術員針對他園子里核桃樹出現的白斑病提出防治措施,并囑咐他收完果后就要開始刷白防蟲,一年2次施肥4次打藥切不可少,管護到位了,自然就豐產了。
為幫助核桃產業發展,石泉縣林業局緊抓技術指導,派技術員駐村入戶包抓指導,讓核桃成為世世代代敲不光的“搖錢樹”,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成為石泉林業發展的“大產業”。
東風村和紙坊村只是石泉縣核桃產業的一個縮影,兩河鎮新春村、城關鎮紅星村、饒峰鎮齊心村、云霧山鎮秋樹壩村、熨斗鎮麥坪村……到處可見林農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石泉縣堅持生態立縣、產業富縣的發展戰略,依托退耕還林政策,結合縣域實際大力發展核桃產業,全縣建成8萬畝優質核桃基地,其中2個核桃產業重點鎮、12個千畝以上專業村、25個500畝以上基地村。
記者 師念 通訊員 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