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界
科技日報訊 (王迎霞 通訊員張磊 潘春甜 李金枝)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王振海教授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研究所王環宇主任、重慶醫科大學謝鵬教授共同合作的“寧夏地區流行性乙型腦炎病原學、致病機制和防控研究”項目,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乙型腦炎病毒感染可能導致吉蘭巴雷綜合征。相關成果9月17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
據了解,該項目是基于寧夏部分地區流行性乙型腦炎案例中,部分病人出現了以四肢癱瘓、呼吸困難為首發的類似吉蘭巴雷綜合征的新特點等情況開展研究的。項目組經過一年半的反復實驗室檢測、基因測序、數據整理分析和隨訪觀察等工作,明確這些病人感染的病原體為乙型腦炎病毒基因Ⅰb型,證實了乙型腦炎病毒感染可能導致吉蘭巴雷綜合征,抗神經節苷脂抗體(GM1、GM2、GD1a和GD1b)可能參與其發病病理過程。
2003年至2018年,我國共報告51013例乙型腦炎病例,其中173例發生在寧夏。2018年7月至9月,最大的乙型腦炎感染暴發發生在寧夏北部地區,此次觀察到吉蘭巴雷綜合征聚集性病例。
乙型腦炎病毒是一種與登革熱、黃熱病和西尼羅河病毒有關的黃病毒,存在于蚊子、豬或水鳥之間的傳播圈,當被受感染的蚊子叮咬時,人類也就感染了。這種疾病主要見于農村和城郊地區。
該項目是2019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重點研發計劃,在科技廳、衛健委的立項支持下展開。研究成果為吉蘭巴雷綜合征發病病因和損害機制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探索乙型腦炎病毒感染致周圍神經損害和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了臨床和實驗室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