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我們要到想去的地方轉轉,每年全家至少出境旅游一次。”盧德焱從衣兜里掏出新辦好的護照和港澳通行證笑著說。
52歲的盧德焱是湖北神農架大九湖鎮村民。為了養家糊口,干過伐木工、種過菜、打過工,吃了不少苦。外出務工,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提及過往,他的眼眶紅了,“我當時就想,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
神農架大九湖濕地位于湖北省西北端的崇山峻嶺間,坐落在長江和漢水的分水嶺上。隨著游客增多,“夜宿大九湖”成為神農架旅游新時尚,更帶火了當地的農家樂。2010年盧德焱回鄉開起了農家樂,“一年下來,能賺七八萬元,兩個孩子上學費用也不用愁了”。
然而,在景區里開辦農家樂,污水、垃圾直接排放湖里,濕地不堪重負。2012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在神農架召開現場辦公會,提出“支持大九湖實施濕地生態移民搬遷”。次年,大規模生態移民搬遷開始實施。但是,搬遷計劃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
“生活好不容易有了點起色,又要搬遷。說啥我也不會搬的。”盧德焱回憶說,自己當時一句話就把上門做工作的村鎮干部懟了回去。“游客是沖著大九湖來的,搬出去,我們還有生意嗎?”
大九湖鎮鎮長張坤說,為讓農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大九湖鎮一方面爭取資金和政策安撫村民,一方面加快步伐,高標準建設坪阡小鎮,將其打造成與大九湖自然風光相得益彰的游客集散地。搬出湖區,村民不僅能拿到補償款,還能在坪阡小鎮建新家、開新店。
在村鎮兩級干部輪番上門“游說”和游客的點撥下,2015年,思想終于轉過彎來的盧德焱,不僅簽下搬遷協議,還成為“帶頭人”,動員17戶親戚朋友在坪阡小鎮建起連片農家樂——“盧家大院”。
吊廊、翹檐,清一色土家族風格的樓房鱗次櫛比,商業街、茶社、酒吧一應俱全,緩緩流淌的鹽溪河穿鎮而過。不少來過坪阡小鎮的游客,將它稱之為“小麗江”。盧德焱的民宿就開在小鎮主街上,“盧家大院”的招牌格外醒目。一樓經營餐飲和超市,樓上是20來間客房。“搬下山來,第一年的收入就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居然超過50萬元。”現在回想起來,盧德焱還后悔當初搬晚了。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半年生意比較冷清。進入8月,“與愛同行、惠游湖北”免票活動攪熱了神農架景區,小鎮又恢復了往昔的熱鬧。“現在20多間客房全滿,每天僅早點收入都有3000多元!”盧德焱和妻子又忙起來了。
7年間,包括盧德焱在內的1400多位村民陸續搬遷到20公里外的坪阡古鎮,從事旅游服務相關行業。張坤告訴記者,“在坪阡小鎮,搬遷移民家家有店鋪,村民變身老板,生活越來越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