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疆策勒縣策勒鄉巴什玉吉買村村民帕塔木汗·圖爾蓀尼婭孜把一批達到出欄標準的商品兔交給當地的種兔養殖基地,獲得了1700元的收入。帕塔木汗以前一直務農,是村里的貧困戶,在當地的產業扶持下,她開始在家飼養幼兔,已經飼養了3批,每批150只,獲利5000多元。
近年來,新疆和田地區圍繞貧困戶增收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在培育特色主導產業上下功夫,變干旱少雨的劣勢為發展小宗類、多樣化畜禽養殖的優勢,并通過托管分紅和吸納就業等方式,使當地農牧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小兔子“蹦”出大產業
剛開始養兔子時,因技術欠缺,帕塔木汗養殖的種兔成活率不高。后來當地專門派技術人員上門指導,從飼料到喂養再到防疫消毒,手把手地幫助她和其他農戶把種兔養好。
“和田地區氣候干燥,能有效預防、減少兔子的病害死亡率,適合兔子生長。”在新疆幫幫兔農牧集團公司董事長陳勇看來,和田地區發展兔產業 “得地利”,而受益于國家和自治區產業扶持政策,亦可“得天時”,關鍵是如何帶動當地群眾積極參與,打消他們心里的“退堂鼓”。
針對農戶不會養、不敢養的情況,當地采取了“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養殖模式。位于策勒鄉的新疆幫幫兔種兔養殖基地,托管了當地1030戶貧困戶的13萬只種兔,按照每只種兔購買價格8%的比例給貧困戶進行分紅。此外,公司每年還免費提供100萬只幼兔給合作社和農戶飼養,并對達到出欄標準的商品兔進行回購,每只純利潤可達8元以上。
目前,和田地區出欄商品兔已達到4000萬只,兔產業已成為和田農牧民增收脫貧的特色產業。
家門口養出“致富雞”
金秋9月,墨玉縣午后的陽光還很強烈。走進胡木丹村的金雞養殖園,道路兩旁的核桃林已經綠樹成蔭。在核桃樹下,一座座養殖拱棚里成群的尼雅黑雞是當地村民的“致富法寶”。
胡木丹村有耕地940畝,主要以核桃種植為主。單純的核桃種植無法為村民實現脫貧增收。為了解決“核桃樹下到底該養什么、種什么”的問題,胡木丹村走過了一條探索之路。他們先后種過大蒜、小麥、玉米等作物,但作物品質不佳,農民也很難賺到錢。
“一些農民為了種植的幾畝小麥放棄了在工廠打工的機會,要趕回來收小麥。化肥、人工成本等算下來,不但沒賺反而虧了。”感到這樣下去不行,村民們集思廣益,決定試試在核桃樹下養雞。
“每個貧困戶一個拱棚,可以養100只黑雞,黑雞養殖3個月后,下的雞蛋售價是1.5元~2元/枚。5個月后每只黑雞可賣65元,扣除雞苗飼料成本,可以增收4500元。一年出棚兩批黑雞,103個貧困戶就能實現戶均增收9000元。”新疆信訪局駐胡木丹村第一書記李玉剛給村民算了另一筆賬,兩下相比,大家都感到林下養雞這條路子選對了。
如今,該村已建成牛羊養殖、兔子養殖、鴿子養殖等8個合作社和1個扶貧車間,形成大戶帶貧困戶、能人帶困難群體的格局,全村40%以上的貧困戶參股合作社、90%以上的勞動力得到有效就業。
農民進廠變工人
養殖業的不斷發展也促進了飼料、種源、擴繁、屠宰、加工等農業全產業鏈在和田地區落地生根。越來越多的農牧民走進廠房,領到了工資。
9月20日,在于田縣希吾勒鄉津墾牧業肉羊擴繁場,記者見到了一身灰色工作服的買買提阿不都拉·麥圖送。今年8月,他入職公司,成為一名司機。
成為“上班族”1個多月的買買提阿不都拉很喜歡自己的新身份。除了家里養殖澳湖羊獲得的收益,現在每個月他還可以領到2300元的工資。目前,該擴繁場直接吸納122人就業,其中90人來自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
在洛浦縣,28歲的女工艾比拜·麥麥提姆因為技術熟練,已經晉升為洛浦縣利田香農食品公司鴨肉屠宰廠凈毛車間主任,工資也從最初的每月2000元增長到4500元,“在廠里上班感覺比以前更有奔頭,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
近兩年來,和田已經建設了8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0家、總量達到133家,成立3111家農民合作社,建成飼料加工廠15個、屠宰場22個,引進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1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