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巒疊嶂的古梯田、連綿起伏的金色稻浪、顆粒飽滿的花田貢米……連日來,記者跟隨北京恒昌公益基金會采訪團,來到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花田鄉何家巖村,只見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古梯田里,萬畝綠色生態有機水稻已進入成熟期。
酉陽縣花田鄉何家巖村地處武陵山腹地,山巒起伏,交通不便。過去,村民守著這片梯田進行傳統耕作,卻產生不了多大效益。2017年,北京恒昌基金會來到這個地方進行精準扶貧,帶領村民進行生態種植,免費為村民提供種子、有機肥、生物農藥等生產資料,并高于市場價進行保底收購,讓這片古梯田煥發生機。
“我家種了20畝地的生態稻,畝產稻谷五六百斤,企業保底收購3.5元一斤,去年收入4萬余元。”何家巖村村民冉紅兵告訴記者:“現在梯田又修建了觀光路,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這里欣賞梯田風光,也帶動了我們稻米的銷售,效益更高了。”
據悉,為幫助酉陽當地脫貧,北京恒昌基金會探索出“互聯網金融+基層黨組織+產業扶貧”的模式,立足當地花田鄉梯田,通過稻鴨循環模式,打造了“花田貢米”“酉雞酉鴨”等系列優質農產品品牌。今年,為進一步推廣當地特色農產品走出大山,北京恒昌聯合4家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啟動恒生活AT智能售貨機,“互聯網+”的模式,將扶貧產品直接搬進學校、醫院、商務寫字樓以及商場、旅游景區、車站大廳等消費場景,更好地幫助扶貧產品完成展示、銷售。
“通過土地流傳帶動一批、直接生產帶動一批方式,以‘公司+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的農業訂單模式,恒昌切實提高了貧困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和參與度,增強了貧困地區集體經濟積累和農戶的收益,將一次性的財務型扶貧變成了可持續的收入型扶貧。”北京恒昌基金會社會責任負責人劉世輝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