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鼠年,新冠疫情不期而至。恰逢疫情之中,收到劉廣偉《食學》(第二版)。作者指出,人類對環境肆無忌憚地破壞,是導致此次新冠肺炎的人類與病毒之間“生態之戰”的重要誘因,也是威脅人類持續生存的首要因素。作者認為,現行的“三次產業”劃分,不能支撐可持續發展,因此劉廣偉提出了“生存性社會產業劃分”方式,主張大力發展“生存必需產業”,控制發展“生存非必需產業”,逐漸革除“威脅生存的產業”。
作為一位食事工作者,作者高度概括了當今人類面臨的十大食事問題,深度分析了食事問題的生產與利用、顯性與隱性、整體與部分、食物與食者及老問題與新問題的五大基本關系,并針對這些全球共同面對的世界性問題,提出構建“人類食事共同體”的主張,為解決當今人類食事問題提供全球共享的“世界公共產品”。
劉廣偉坦言,自古以來,國人就認為藥食同源,并與時俱進地發展了這一理論。他認為,藥源于食、藥食同理、食在醫前、食廉醫貴,不僅利用食物的特性來治療疾病,還創造性地提出了“吃病”的概念,從病因的角度管理疾病、管理健康。這種按照病因命名的方式,可以讓患者明白發病的原因,可以自我控制與治療,研究了六種食源性疾病的種類與預防。
本書的創新點之一,是作者將人的生命從兩段論變成三段論,分為健康,亞衡,疾病。亞衡概念的提出與確立,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抓手,從而徹底擺脫對醫藥的過度依賴。針對不同的階段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健康需要保養,亞衡需要調理,疾病需要治療,而調理最大的潛力就是利用食物的性格去扶正固本。作者認為口服中藥、西藥都是食物,都是通過消化器官進入并作用于人體,符合食學對食物的定位。作者指出,對食物性格的認知與利用,是中華民族做得最好,但是在世界的普及不夠。如果全人類都能夠學會更好地利用食物偏性,將會極大地推動人類健康事業發展,并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作者的一個重要理論是“食在醫前”,主張健康中國應該從上游抓起,這樣不僅能減少個體痛苦,還能節省家庭醫療費用,從而減輕社保負擔,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作者為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原社長兼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