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一件大實事、大好事,做到了我們的心坎里。”家住上海市臨汾路375弄臨汾小區(qū)的馬阿婆,今年已經85歲,她向記者談起給老公房加裝電梯時,臉上一直洋溢著開心的笑容。在上海靜安區(qū),加裝電梯成為貫徹“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一個重要內容。
臨汾路375弄居民區(qū)黨支部書記呂文潔告訴記者,這幾年街道黨工委在調研走訪中,一直關注居住在3樓以上的“懸空老人”和居民的下樓需求,探索出了為老公房加裝電梯的新辦法,還推動加裝電梯從“個案”走向了“量產”。目前啟用、在建、在批的加裝電梯達到61臺,轄區(qū)范圍內17個無電梯居民區(qū)有16個實現加裝電梯零的突破。
2019年,靜安區(qū)首次將老公房加裝50臺電梯列入區(qū)政府民生實事。作為典型的純居住型售后公房社區(qū),上海靜安區(qū)臨汾路街道下轄20個居民區(qū),80%的住宅樓建設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687個樓組中有1507個樓組無電梯,居住在高層的60歲以上老人占到居民總數的13.4%。因此,2019年、2020年,臨汾路街道連續(xù)兩年將“支持老公房加裝電梯”列為街道一號工程。
75歲仇慶和與94歲母親郁惠芳一起居住在臨汾路375弄3號樓602室。郁惠芳因為腦梗等多種疾病行動不便,每次下樓需要兩個人同時協(xié)助,從6樓下到1樓需要30分鐘。而這個艱難的下樓過程,在去年12月24日徹底結束。這一天電梯安裝完畢,郁惠芳3年來第一次主動下樓,開心地和鄰居們打起招呼。
老人開心的背后,是上上下下齊心合力化解矛盾、尋求加裝電梯新路徑的艱辛歷程。
“加裝電梯后,可能會影響到我家的采光、通風,上上下下的電梯還會產生噪音”“加裝電梯獲益的是高層居民,對底樓居民沒有什么好處”“既有多層,沒有電梯的時候,底樓不算差的樓層,但有了電梯,底樓成了最差樓層,我們的房價要跌了”……呂文潔告訴記者,街道干部在征詢意見時,底樓居民主要擔心的問題都可以歸納為以上3類。
“擔心影響采光、通風以及產生噪音問題,背后指向的其實是電梯的選址。”呂文潔說,針對居民的意見,街道干部帶著居民實地看其他樓組的加梯現場,讓他們實際感受加梯后的采光、通風與聲音,同時科學規(guī)劃電梯選址,同步召開樓組議事會,讓居民們商量著來。
在臨汾路街道有這樣一幢老房,底層住著3戶人家,那么電梯到底安裝在誰家邊上?幾家人坐下來一起商量,開起了樓組推進會,在權衡各方利弊之后,大家選中了一個位置適中、居民們大多滿意的方案。
矛盾一個個化解,問題一個個解決,臨汾路街道加裝第一臺電梯歷時4年,而從“1”到“61”,卻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呂文潔說,從“個案”到“量產”,主要是街道摸索出了“成立1個臨時黨支部,建立2個專門機構(街道加裝電梯工作室和社區(qū)法治中心),在設計方案、施工方案、資金方案等方面推出3項以人為本的惠民舉措”的“123”工作法。“心里有居民,手上有辦法,就讓加裝電梯成了暖心工程。”呂文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