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 Carvill
梅愷威
Member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Home Credit
捷信集團董事會董事
全球各行各業正在遭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企業管理層正想方設法解決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問題,包括保障員工和客戶的人身安全、儲備現金和提高流動性、調整業務方向,以及在紛繁復雜的政府支持項目中找到合適的選項等等。
新冠病毒大流行之際,大多數企業難以獨善其身,而且隨著經濟不確定性和風險水平的升高,其對財務報告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企業管理層全力以赴,努力應對疫情對公共衛生和經濟帶來的沖擊。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現在并非實施《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IFRS9)的最佳時機。
IFRS的目的和成功之處
毫無疑問,制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值得稱贊。采用統一的“財務語言”會帶來諸多顯而易見的好處。跨國企業準備財務報表的成本降低、國際投資者可以更直觀地比對來自不同國家的公司的表現,這會讓跨境證券交易變得更為活躍,進而提升市場效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最終促進經濟增長。過去十年間,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全球得到迅速推廣,這意味著,實施該準則帶來的好處并非只停留在理論層面,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這些好處正在實踐中變得愈加明顯。
目前,大約有120個國家和地區允許或要求國內上市公司執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但大約只有90個國家完全遵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頒布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并在其審計報告中予以聲明。一些重要的國家并未執行該準則,包括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是否需要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納入美國的財務報告體系,最終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委員們來決定。至于他們何時會做出決定,目前尚無消息。
中國國家標準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高度趨同。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印發修訂《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規定,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企業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告的企業,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他境內上市企業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非上市企業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同時,鼓勵企業提前執行。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實施范圍雖然較廣,但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并沒有此方面的要求,相反,美國僅采用歐盟認可的準則。
什么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對財務報表中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和記錄做出了規定。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帶來的變化涉及以下三個方面,它們給金融機構造成了重大影響:
金融資產的分類和計量
新增預期減值損失模型
全面更改套期會計模型,以更好地將賬務處理工作與風控活動掛鉤
銀行和信貸業受《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的影響最大,這一點在已實施該準則的國家可見一斑。
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出臺之前,根據“已發生的信用損失”這項要求,銀行需要在證據充分的情況下對信用減值損失予以確認。然而,在新準則中的“預期信用損失”模型之下,銀行需要以過往事件、當前狀況和未來預測為基礎提前確認未來損失,并在每個報告日更新預期信用損失的金額。
歐洲實施《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之初,較之現行的“已發生的信用損失”,最大的一個變化是,金融機構需要按照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增加貸款損失準備金。不僅準備金上調幅度較大,而且在機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比如裕信銀行需要32億歐元,而荷蘭銀行僅需2億歐元。
各大銀行都在呼吁外界關注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進行減值損失建模的復雜性,以及在執行過程中所需的精準判斷力。
中國計劃在2021年1月1日之前全面實施《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
其他國家是如何實施的?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對企業資本產生的影響會從實施之日起一直存在。因此,歐盟同意設置為期五年的過渡期,允許企業逐步達到實施首日所需的資本要求。
在過渡期內,金融機構可以將實施新準則所產生的損失準備金差額按照一定的百分比重新納入普通一級資本。
監管機構之所以支持設置過渡期,有三點原因:一、新準則的實施不應給企業造成過重的成本負擔;二、預期減值損失對資本的最初影響可能會比預計的更加難以把握;三、過渡期可以給企業時間做好資本規劃,控制風險。
這被視為成功經驗。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與新冠疫情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的主觀屬性意味著,在國際社會正努力應對疫情對公共衛生和經濟活動的影響之際,銀行若要實施新準則必須做出一些艱難的決定。
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的要求,報告方應使用合理的、言之有據的前瞻性信息,并且為了獲取這些信息所進行的經濟場景模擬工作不應耗費過多的財力或精力。疫情之下,信息較難獲取,做出判斷也非易事。
例如,經濟也許將不會呈V型恢復,,而銀行必須對經濟場景的種類和嚴重程度做出判斷。對于此次疫情沖擊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各方有許多不同看法,因此,對多種宏觀經濟場景進行預測非常困難。
當前,高度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極大地增加了經濟預測工作的難度。因此,報告方和審計方均認為,要做到使用“合理的、言之有據的”信息并且在信息獲取過程“不應耗費過多的財力或精力“會很困難。
形勢瞬息萬變,隨著信息變得更加充分,也許需要將建模和疊加相結合。《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的要求是無偏概率加權估計,即不應過于謹慎或樂觀。
財務報告工作面臨如何區分支持性措施這一關鍵挑戰,例如:會影響金融資產預計生命周期中信用風險的延期還款措施,和某些著眼于解決短期流動性約束的措施。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旨在呈現與機構未來現金流的金額、時間節點和不確定性相關的、有價值的信息。然而,疫情給企業的未來營收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沖擊,盡管新準則的思維基礎在原則上無懈可擊,但它在公共衛生危機下是否適用仍未可知。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和新冠疫情?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歐盟證券及市場管理局和各金融服務監管機構紛紛發表聲明,對在新冠疫情下如何實施《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給予指導。
上述各方均主張靈活實施這一新準則。歐洲銀行管理局評論道:“鑒于疫情帶來的影響可能會是中長期的,應當允許機構充分利用會計和監管框架中的靈活度來平穩渡過危機,并繼續發揮其對于經濟不可或缺的作用。”
減值準備如果過于小心謹慎,會削弱信貸機構的資本實力,限制他們的放貸能力,進而影響經濟復蘇,顯然這是大家并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暫緩實施的原因
推行統一的“財務語言”和標準化的全球財務準則固然意義重大,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尚未入局,而歐盟舉棋未定,因此,在實施新準則方面,中國不必爭分奪秒,除非確信此舉不會給經濟帶來不合理的壓力。
暫緩實施《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來自大多數其他國家的經驗顯示,新準則會導致貸款損失準備金增加,資本減少。現在處于非常時期,信貸機構可以幫助個人和企業渡過難關,并為經濟復蘇貢獻力量,此時實施新準則并不合適。這種“順周期性”的破壞力不容小覷,熟悉情況的領導人均主張從長計議。鑒于李克強總理曾指示金融機構將撥備覆蓋率降低20%,以增加信貸供給,預防經濟衰退,這一點尤為重要。
為了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的實施對資本的沖擊降低到最低限度,其他國家和監管機構鼓勵設置為期五年的過渡期。
新準則較為復雜,管理層需要時間部署。同時,投資人也需要時間適應。目前管理層專注于應對疫情,沒有必要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并讓投資人緊張。
公共衛生危機尚未結束,此時實施新準則能否達到預期值得商榷,并且其他國家政府主張靈活實施這一新準則。
綜上,在中國經濟加速恢復的同時,短期暫緩實施《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乃是明智之舉,并可以考慮設置過渡期,以免自擺“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