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車裝了600盆,我再算算看。”剛在花卉大棚旁裝完車的王云剛,滿手泥巴地點開手機里的計算器:一年大批量可以賣三茬,收入15萬元。種子育苗、管理投資、工人開支,反復算了幾遍,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串串紅、雞冠花、孔雀草、海棠、羽衣甘藍……五顏六色的花木映紅了王云剛的花卉大棚。
王云剛是河南省靈寶市蘇村鄉孫家溝村的脫貧戶,在政府引導下,享受產業大棚1萬元的獎補政策,種植兩棚花卉,年收入15萬元,村里不少貧困戶都在他的基地打工。時下,他正籌劃再發展2個大棚,擴大生產規模。
從貧困戶變成小老板。在靈寶市鄉村,像王云剛這樣依靠黨的好政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走上致富路的農戶隨處可見。王云剛說:“以前是給別人打工,學到了花卉種植技術,只要能吃苦,定能過上好日子。”
伴隨著轟鳴的機器聲,我們走進西閻鄉干頭村芳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火紅的辣椒、烘干的香菇,工人們正在忙著分揀。公司總經理周建軍掰著指頭:“公司對上訂單對下合同,采用‘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特色種植1000余畝。從春季的茵陳、槐花開始,一年四季幾乎不停產,每天為農戶烘干農產品1萬斤,幫助貧困群眾增收,安置貧困戶就業。”
“貧困群眾白天在地里忙農活,晚上來公司加班分揀香菇、辣椒,每小時10元,僅此一項年收入1萬多元。”周建軍說。
在靈寶市昌盛食用菌產業基地,更是一番紅火熱鬧的生產場面。該基地采用服務帶動模式、托管分紅模式、轉移就業模式、科技培訓模式,幫扶和帶動140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食用菌產業走上致富路,累計安置就業3萬余人次。同時,該基地還組建了專業電商團隊,開設網上店鋪20余家,幫助菇農和貧困戶銷售產品。目前,該市為15個鄉鎮303個電子商務村級服務網點統一免費配備硬件設備,其中51個貧困村覆蓋率達100%。
金融扶貧也讓貧困戶高海全嘗到了致富的甜頭。2017年他開始養豬,通過申請金融扶貧貸款、產業扶貧項目資金等途徑,多方籌資70萬元,不斷擴大規模,帶動75戶貧困戶,養豬200頭脫貧致富。
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靈寶市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7億元支持產業扶貧項目249個;累計發放金融扶貧小額貸款3.36億元,受益農戶4121戶;建成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7家,產業扶貧基地180余個。全市形成了果、煙、菌、菜、牧等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25歲的尹冬冬是故縣鎮上坡頭村貧困戶,通過政府引導聯系,在江蘇張家港一家橡膠工業有限公司工作3年,每月收入5000多元,穩定脫貧。像尹冬冬這樣得到妥善就業安置的貧困戶還有很多。
“今年以來,特別是面對疫情,靈寶市積極與務工地區和企業聯系,安排專車,開辟綠色通道,‘點對點’將務工人員送到企業。同時,通過發布用工信息,舉辦招聘會、培訓班、行業政策宣傳等措施,共轉移就業貧困勞動力14377人,安置公益崗位就業1600余人,轉移就業率達到100%,確保務工人員得到穩定就業。”靈寶市委書記孫淑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