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常德鵬9月18日表示,證監會組織專門力量抽樣審閱了924家上市公司2019年度財務報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2019年上市公司年報會計監管報告》。
常德鵬指出,審閱發現,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和財務信息披露規則整體質量較好,但部分上市公司仍存在對準則理解和執行不到位的問題。
274家公司年報被出具非標意見
截至目前,除暴風集團等3家公司外,滬深兩市共有3847家公司披露了2019年年度財務報告,274家公司年報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其中否定意見1家、無法表示意見45家、保留意見126家、帶解釋性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102家。
常德鵬指出,年報審閱發現,部分上市公司存在對準則理解和執行不到位的問題。
主要包括:對金融資產、股權投資等分類不恰當;收入確認時點、合并報表范圍判斷不合理;公允價值計量、資產減值估計不謹慎;資產負債流動性和現金流量列報不正確;重大交易和事項披露不充分等。
問題主要集中在新金融工具準則、新租賃準則、收入確認、企業合并與合并財務報表、商譽減值、非經常性損益認定以及列報與披露等方面。
118家公司年報披露延期
新冠肺炎疫情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編制、審計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118家公司經申請延期披露2019年年度財務報告。其中117家公司已披露年報,*ST凱迪向交易所申請延期至2020年9月30日前披露年報。
延期披露年報的公司中,疫情對其年度財務報告及審計工作開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部分上市公司生產經營場所位于疫情相較嚴重的地區或國家,因疫情管控導致復工返崗及人員流動受到較大限制。
二是部分上市公司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主要工作人員受限,因疫情管控無法到現場執行重要審計程序及檢查重要資料。
三是部分上市公司客戶、供應商分散于全國各地及境外地區,受疫情影響無法及時完成函證、現場訪談等審計程序。
四是個別上市公司2019年更換新的會計師事務所,屬于首次審計項目,工作量較大,疫情導致工作時間延長。
五是部分上市公司聘請的外部專家無法及時完成商譽減值測試、資產評估等相關工作。
延期披露年報的公司中,財務報告被會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顯著升高。
疫情對上市公司生產經營產生不同程度影響
疫情對上市公司的生產經營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延期披露年報的公司中,有52家公司在年報中披露了與新冠疫情有關的信息。疫情對其生產經營的影響表現如下:一是部分行業受到疫情沖擊較大,例如文化旅游產業,國內景區運營及出境游業務均暫停,行業一季度經營業績受到明顯沖擊,預計中短期內將較為低迷;再如交通運輸行業,受疫情期間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費政策的影響,通行費收入下降較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流動性情況受到影響。因公司歷經不同程度的暫停營業、停止施工等影響,公司短期現金流入下降,導致債券兌付、銀行借款償還存在不確定性。除此之外,部分行業在疫情期間逆勢成長,例如部分互聯網教育行業的上市公司,因疫情的隔離效應,在線教育的滲透率和需求大幅提升。
不斷提升信息披露質量
常德鵬表示,針對年報審閱中發現的上述問題,證監會下一步將繼續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發布年報會計監管報告,引導市場關注上市公司執行會計準則、財務信息披露規則的主要問題和相關風險,傳遞監管理念。
二是收集整理系統內各單位一線監管中發現的問題,組織召開年度財務信息披露監管協調會,加強溝通交流,統一監管標準。
三是對于上市公司在執行中存在爭議的會計核算與財務信息披露問題,盡快形成監管口徑,同時以案例的形式,指導市場實踐。
四是重點關注新準則、新業態下面臨的會計處理問題,加強技術指導。
常德鵬強調,上市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應高度重視會計監管報告中提出的問題,不斷提高自身對會計準則及相關規定的理解和應用水平,及時發現并改正財務報告編制中存在的錯誤,穩妥做好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相關工作,不斷提升資本市場財務信息披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