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IPO發行悄然增速 券商內部財務核查忙)
隨著6月24日證監會部署IPO欺詐發行及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專項執法行動,7月已有十余家券商已被列入第一批抽查名單;多家券商的IPO自查工作同時升級,除了加強對“業績真實性”、“是否出現嚴重下滑”、“信息披露”、“財務規范性”、“關聯交易”等問題的把控外,部分券商還加強了人力展開自查工作。
日趨收緊的監管態度無疑是讓“問題企業”知難而退,主動撤回申請,為IPO健康發展鋪路。
與此同時,多個跡象顯示,監管層除了一方面抓“審核”,另一方面加快發行節奏,緩解IPO堰塞湖。
發行節奏加快
7月22日晚間,證監會公告稱,核準14家企業的首發申請,其中上交所7家,中小板2家,創業板5家;14家企業的籌資總額預計不超過120億元。
這成為今年以來證監會下發批文最多的一次,亦是融資額最大的一次。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整理發現,今年上半年證監會每次下發批文家數保持在7-9家。7月8日證監會下發批文13家,已讓市場人士感到超出預期。
廣發證券一名投行人士表示,目前來看發行節奏有提速跡象,“從上會節奏和上會家數來看有在提速,我覺得提速的主要原因是前期項目積壓太多了。”據他介紹,他手上有項目在排隊。
根據統計,7月至今,上會家數共有21家,已經超過6月上會總量(18家)。
中信證券保代亦承認發行節奏在變快,他告訴記者,由于IPO融資量要比“再融資”小,對二級市場的影響沖擊較“再融資”要小,因此監管層有意要加快發行速度。據了解,該保代亦有IPO項目在會。
從對股權融資的統計來看,IPO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募集資金總額為54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募資額不到5億;相較增發情況來看,增發上半年平均每月融資1238.28億元,超出首發募資額近23倍。
多名投行人士抱怨,由于IPO一直被賦予維穩二級市場的重任,因此無論發行節奏或募資金額,一直受到嚴格調控。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期證監會核準的IPO基本都是小盤股,募資金額比較小,所以新股發行對二級市場的沖擊并不大。現在核準IPO加速增多,也說明市場逐漸恢復到常態,恢復正常的融資功能,這說明市場已經從股災中走出來,進入到了正常的交易時段。”
監管層與券商從嚴審查項目
從監管層對IPO采取的行動來看,“疏通IPO堰塞湖”與“加強監管”兩者并行不悖。
6月24日證監會表示部署IPO專項執法行動,將協調聯動、持續推進,全面覆蓋IPO各個環節,全面覆蓋發行人、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中介機構等各類主體,全面覆蓋不披露、不及時披露、虛假披露等各種違法行為。組織行政許可、日常監管、交易監控、信訪舉報等多個部門和環節,多渠道、寬口徑、大范圍、全覆蓋的查找線索、發現問題、移交案件。
通過分類核查篩選、常規問核審查移送、熱點跟蹤發現線索、技術數據挖掘去發現問題線索。
此次IPO核查無疑對于手上較多首發項目的投行帶來壓力。根據數據顯示,目前以來廣發證券在審項目家數最多,達109家;中信證券共有88家;國信證券與國金證券各有82家;海通證券74家。
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了解到,證監會在7月中旬抽查十余家券商在會項目的底稿,抽查比例為20%-30%(詳情請看《IPO專項檢查啟幕 十余家券商被抽查底稿》)。
華南一家券商投行人士向記者解釋稱,“監管層加強核查工作,是希望凈化IPO市場,避免遇上欣泰電氣事件發生。基本來看,券商都開始對IPO項目的信息披露、業績持續經營能力加強把控,做好自查工作。當IPO的各方主體逐漸謹慎,市場運行秩序良好,發行節奏可以加快,讓市場重新煥發活力。”
多位投行人士表示其所在券商大部分均已開始內部自查。上述廣發證券投行人士表示,“我們公司一直在做IPO自查,這幾年從來沒停過,只不過是最近有所加強。”從加強方面來看,該投行人士表示,主要核查財務的規范性;同時還會關注業績下滑厲害的項目。據其介紹,自查工作一直由公司內核部門進行。
深圳的一家券商投行部人士近期告訴記者,正由于公司內部開始對IPO項目進行財務核查,增加自查的人手,公司甚至把投行新入職的員工派去全國各地項目現場進行自查,亦主要針對財務方面,“這個情況可能要延續半年時間,這些新員工遺憾沒有機會做新項目。”
國信證券一名投行人士亦表示公司在進行IPO自查,“我們仍然主要關注項目業績的真實性和持續經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