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增加的違約風險,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在債券投資者頭上,身處其中的基金公司也正在盡力化解風險。
根據相關上市公司的公告,因圣達威私募債違約,其主承銷商華創證券近期被華夏基金和國聯安基金先后提起訴訟,請求賠償。此前類似案例已有多起。自2016年初以來,債券發行主體發生的實質違約涉及金額合計已超過250億元,投資有關債券的基金公司亦屢屢提起訴訟。
與此同時,基金公司的固收業務也進入“加速調整期”。除了常規的加強信用研究、降低債券投資杠桿等手段外,部分基金公司已于近期開始推動旗下信用債基金轉型,以規避債券違約的“重災區”。另一方面,一些債券基金經理也期待信用衍生品能夠加速發展,緩釋正在暴露的債市信用風險。
訴訟手段頻頻使用
債券市場的違約風波頻發,使得通常小心謹慎的基金產品也無法避免“踩雷”的命運,不斷有基金公司加入法律訴訟的維權之路。
近期圍繞圣達威私募債而起的訴訟即是一例。
資料顯示,圣達威于2013年先后分兩期發行私募債“13圣達威01”、“13圣達威02”。兩期私募債均為兩年期,募集資金合計5000萬元,其中,華夏基金認購了第一期的2500萬元;國聯安-輝石-債券一號特定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認購了第二期。但上述兩期產品到期后,圣達威均無法按期償還債務。
基金公司認為,主承銷商在承銷圣達威2013年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的發行、存續過程中,涉嫌重大遺漏、重大失職等行為,因此作為債券投資人要求主承銷商就此事項承擔賠償責任。
另據記者獲悉,國聯安-輝石-債券一號特定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僅為國聯安基金公司旗下的一款通道產品,基金公司自身無需承擔過多的賠償責任。公司專戶理財部副總監表示,輝石資本作為委托人和投資顧問,個券是由輝石資本挑選并決定投資的,國聯安基金僅是通道方。但從產品合同和法律角度而言,國聯安基金是資產管理人也是債券持有人,所以由國聯安進行起訴。
事實上,在此之前,基金產品已有多起“踩雷”事件,部分也已進入訴訟環節。早前的多只基金產品曾“踩雷”東北特鋼違約債,一度引發基金公司為“踩雷”債基兜底。更早前,因“15山水SCP001”未到期足額償付,富國、金鷹、諾安、建信和鑫元基金等幾家基金公司均狀告山東山水違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