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影響起爭議
對于分級基金的長期發展的影響,業內觀點差異更為明顯。
有業內人士認為,分級基金屬于雞肋產品,早該被淘汰了。持有這類觀點的代表如濟安金信副總經理王群航。他認為,分級基金的這種創新,其實并不符合基金之財富管理本質的:以A份額來看,它不是“收益共享,風險公擔”的;以B份額來看,它完全就是加杠桿、放大風險的博弈工具。并且,指引會對本已羸弱的分級基金造成致命打擊,會加速分級基金的消亡,因此,分級基金應積極謀求轉型。
樂觀的觀點認為,分級基金將迎來長期利好。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分析師李穎就認為:“設置30萬資金門檻+《風險揭示書》將短期施壓流動性,但長期利好分級市場發展。”
李穎認為,這一設置勢必會對分級基金的存量和流動性造成影響,但對加強分級投資者準入對未來分級基金發展有三點好處:一是分級基金衍生品性質與投資者的風險承擔能力將一定程度上匹配,定價、解讀、波動也將逐步規范化。二是有利于恢復分級基金的更新迭代,因只有市場規范后才可能逐步開放審批。三是分級基金將被推向更專業化的市場,工具型的發展方向更明確。
李穎也表示,證監會暫停分級基金審批,并不會直接帶動分級基金的稀缺性,只有市場行情改善才會整體提升分級基金的稀缺性和交投活躍性。分級基金大量設計為細分主題、行業主題基金,部分細分主題、行業分級基金當前交投不活躍,不等于就必然應被市場淘汰,在未來結構性行情出現時將體現稀缺的工具屬性。
銀河證券認為,管理指引不影響分級A和分機B的內在金融價值,但降低了交易價值。流動性一旦減少,交易者將會產生更大的沖擊成本。如果是長期投資,比如持有分級A份額5到10年,不會受很大的影響;但如果是短期頻繁交易,將會受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