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外資金不僅出現在債券基金,還出現在一些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中。由此來看,7月份,僅在公募基金方面,委外資金的增幅就有可能超過了1000億元。”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預計。
一面是“無處安放”的銀行理財資金,另一面是基金公司規模擴張的沖動,熱錢涌入推高了公募設立專戶和“打新”的熱情。雖然《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指出,基礎類業務不能投資貨幣基金、債券基金以外的證券投資基金,但從基金公司近期發行的定制產品類型看,除了定開債基,混合型基金也是熱門品種之一,委外攜手公募已經進入“蜜月期”。
銀行的巨額理財資金,為何開始“扎堆”理財市場?運作基金收益的專業團隊大多非銀行從業者,其中風險又幾何?集體贖回的“羊群效應”發生之后,中小基民權益如何保障?市場的種種擔憂,似乎也不無道理。雖然借道公募基金,讓銀行理財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但從現狀分析,風控仍是繞不過的話題。
投資流向“遍地開花”
“委外資金不僅出現在債券基金,還出現在一些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中。由此來看,7月,僅在公募基金方面,委外資金的增幅就有可能超過了1000億元。”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雖然就目前而言,純債基金仍然是委外資金的主要投向,但已不局限于單一的“求穩”策略。
過去一個月里,多家公募基金推出機構定制產品,有推出七年期定開債基的,有貨幣市場基金的,也有靈活配置型基金。從產品本身來看,機構眼光并沒有局限于傳統思維,僅出現在債券基金中,而是“遍地開花”。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9日,近一個月共有90多只新基金(A、B、C、E類合并統計)成立,其中,有39只基金的認購戶數在400戶以下,占比在四成以上。此外,有29只基金認購戶數在300戶以下。從募集規模來看,這些基金的規模不少都是億元位是整數,后面跟一個零頭。例如招商豐嘉、民生加銀鑫盈、廣發安瑞回報、泓德裕榮純債等,皆是如此。統計發現,上述39只認購戶數較少的基金,主要以中長期純債型基金、靈活配置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型基金為主。
這些以銀行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是否獲得了較好的收益呢?記者查閱了Wind現有資料。在2015年年報中,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占九成以上的基金共有681只。
以投資債券為主的基金包括中長期純債型、短期純債型、混合債基、偏債混合型基金、國際債券型等,這也是機構定制產品最主要的方向。債券基金之所以受到機構青睞,與其收益較穩健、回撤較小有關。以中長期純債基金為例,去年年末共有78只定制產品,它們的平均年化收益為8.68%,近一年回報為6.71%,最大回撤為-4.21%。
靈活配置型基金主要以打新為目的,在機構定制產品中占了三成左右。不過這類資金存續并不穩定,僅在有打新需求時出現,在打新收益達不到預期或資金“另有新歡”時,時常出現打新基金由于大額贖回導致凈值暴漲的現象。收益是暴漲了,但受益的并不是機構,而是留下來的散戶,如易方達新益E、鵬華弘盛C等,都遇到過這種情況。
而貨幣型基金以其無風險收益也成為了機構定制產品的主力軍之一,去年年末產品數量占總量近兩成的比例。近一年里,機構定制的131只貨幣基金的平均收益為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