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迷途
在備案產品節奏放緩的同時,子公司的業務重心也在悄然轉移。
滬上一基金分析師評估,目前超過10萬億元的子公司資產管理規模中,通道業務占比在六七成甚至更高。“通道業務即通過出借自身牌照,將外部資產(銀行資產為主),以產品合同形式在公司內履行一個流程,以實現信貸資產的表外化。通道業務層層加碼,本質上是監管套利。”
而一個月前公布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明確,證券期貨經營機構不得開展或參與具有資金池性質的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禁止將不同資管計劃進行混同運作、資金與資產無法明確對應;禁止資管計劃未進行實際投資或者投資于非標資產,僅以后期投資者的投資資金向前期投資者兌付投資本金和收益等情形。
“銀行的一些項目,比如信貸資產出表,可以通過資管計劃去實現,之前有部分是資金池通過期限錯配提高收益。但上述新規出來后嚴令禁止資金池,現在做不了了。”某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
不僅如此,根據《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子公司從事通道業務還需要計提風險資本準備金。對于通道業務體量巨大的子公司來說,輸血資本金的壓力非常大,這也迫使很多公司在通道業務方面有所收斂。
“業務鼎盛時期一天估計要蓋1000個章,現在一個團隊一周也就做兩三單業務。”滬上某家子公司專門負責合同蓋章的人士表示。
而據記者了解,為了“象征性”彌補提高的隱形成本,目前子公司通道費也是水漲船高,一對一的通道業務費率從此前的萬分之三至萬分之五的行業平均水平漲到如今的千分之一,甚至更高。
“規模和資本金掛鉤之后,規模越大消耗資本金越多,通道業務的性價比顯得非常低,現在已經做得很少了。”滬上某家子公司總經理表示。
多元轉型 任重道遠
在去通道化的大背景下,子公司的業務轉型去向何方,業內依舊還在探索。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看,業內有意在資產證券化以及產業并購領域謀求更具“性價比”的發展。
“在凈資本管理新政的導向下,資產證券化只需計提0.1%-0.2%的風險資本金,對基金子公司資本占用較少,各家子公司聚焦于自己擅長的領域,有助于獲取優質資產、提高風控能力。”首譽光控資產管理相關人士表示。
此外,在業內人士看來,基金子公司在產業并購領域發力也是一個“高性價比”的戰略方向。北京某家子公司副總經理表示,與上市公司合作是一個理想的選擇,此外有一些基金子公司還會與市場排名靠前的大型私募機構合作成立并購基金,或者與地方政府合作設立產業基金,還可與一些城商行或農商行合作設立投貸聯動基金。
需要指出的是,轉型并非一蹴而就。以資產證券化業務為例,業內人士稱,ABS業務銀行、信托、券商早就搶占先機,基金公司是后來者,不少公司此前沒有ABS業務人員的配備;不僅如此,ABS業務收費標準也不高,競爭非常激烈,有的券商幾乎是不收費來搶市場份額。
據悉,已有數家子公司對外宣布大規模招聘ABS專業人才,給出的薪酬較以往提高20%-25%都很難招到人。
“10萬億元應該是個行業拐點,監管新政之下如何轉型大家都還在摸索。”南方一家基金子公司渠道人士表示,“但可以肯定的是,老路走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