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上市公司頻頻發(fā)布股東減持公告,引發(fā)市場關注。業(yè)內人士認為,股權投資基金等謀求退出,加之下半年尤其是年底有大量定增產品到期,A股市場在下半年仍面臨一定的減持壓力。
對此,部分機構人士認為,在存量資金博弈的格局下,股東減持將對市場產生壓力,加之目前市場存在結構化泡沫,因此需要警惕市場在下半年有回調風險。不過,亦有私募人士認為,盡管下半年有大量定增產品到期,但減持規(guī)模料難以超過去年上半年,加之市場已經有預期,因此對市場影響不大。
減持壓力增加
6月份,股東減持進入加速階段。據興業(yè)證券(601377,股吧)統(tǒng)計,6月全月,全市場內公告減持的數量為10.93億股,其中6月17日單日公告減持共2.51億股,6月23日單日公告減持共2.03億股。而今年1至5月,單月公告減持平均數量為1.55億股。從公告內容看,減持標的主要集中于中小市值當中,TMT、醫(yī)療健康、新興消費等行業(yè)產業(yè)減持明顯。
值得關注的是,在近期的減持潮中多次出現(xiàn)“清倉式減持”。據報道,今年5月份以來,A股市場共計出現(xiàn)“清倉式”減持就有近30家,其中絕大多數集中在6月份,股東背景多為創(chuàng)投基金。
今年業(yè)績相當靠前的某基金經理就認為,下半年A股市場可能仍將面臨一定的減持壓力。由于前期市場巨幅震蕩監(jiān)管機構出臺相關限制股東減持規(guī)定,使得一些股權投資基金退出受阻。如今隨著市場回歸常態(tài),上述資金開始謀求退出,而這類資金由于已經獲得了較大的一二級市場溢價,因此對減持價格不算敏感。
此外,定增產品到期亦是市場減持壓力的一大來源。興業(yè)證券亦在此前發(fā)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認為,在各類定向增發(fā)中,募集資金發(fā)行股份這類定增的發(fā)行對象一般為基金、信托、券商資管計劃等,產品有明確的到期期限,一般解禁期結束后均會減持,減持意愿較為迫切。今年,該類解禁金額為3300億元,較2015年有小幅下降,其中4-12月的解禁壓力為2500億元,年中和年底是解禁高峰期。前述基金經理亦認為,去年臨近年底,機構參與定向增發(fā)的熱情爆發(fā),其中不少是一年期的定增產品。隨著這類產品陸續(xù)到期,市場將再次面臨減持壓力。該基金經理進一步表示:“特別是在去年市場低點參與定增的產品,如今早已賺的盆滿缽滿,等下半年到期后肯定會拋出的。”
機構分歧較大
近期持續(xù)的減持潮已經引發(fā)市場關注。業(yè)內人士認為,股份減持這種股市擴容的情況并非決定市場走勢的根本原因,在不同市場環(huán)境下亦有不同理解。例如,在多頭環(huán)境中,股票擴容不是什么問題甚至被視為利好,但在存量資金博弈中,股票擴容會導致場內資金的不斷消耗。
事實上,對于“減持潮”目前一些公私募機構之間確實存在觀點分歧。前述績優(yōu)公募基金經理就認為,下半年,在存量資金博弈的格局下,股東減持將是市場一大重要利空因素,加之目前市場結構化泡沫嚴重,三季度市場有回調風險。“當一致看好三季度吃飯行情的時候,也許正是風險積累的過程”他說。另一位擅長短線操作的基金經理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股東減持肯定是下半年市場的一大風險因素,但至于會對市場產生多大影響目前還不好判斷,所以目前來看,要謹慎操作,密切關注。”
星石投資總經理楊玲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下半年確實有大量定增產品到期,但是我們認為發(fā)生如2015年上半年大規(guī)模減持潮的概率不大,而且市場對于減持已經充分預期,所以在震蕩市格局下正常的減持行為對市場的影響不大,市場的資金面也不會受到太大沖擊。比如剛剛過去的6月份解禁市值創(chuàng)了上半年新高,但是市場反應平淡。”
她進一步表示,未來一段時間,從海外來說,風險事件基本在6月有了結果,所以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市場所面臨的海外不確定性因素將大幅降低,市場的關注視角將重新回歸國內市場,國內經濟的基本面、流動性以及市場的風險偏好等仍然是影響市場走勢的主要因素。楊玲表示,上半年市場的風格轉換將延續(xù),而且會越來越被更多的投資者認同,他們依然按照業(yè)績+估值兩方面去考慮投資標的,目前最看好的是大消費類別下的行業(yè),比如食品飲料、醫(yī)藥生物、農林牧漁、紡織服裝等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