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之爭:巴鐵“信心滿滿”,專家對此存疑
技術可行性也是“巴鐵”受到質疑的重要原因。有媒體認為“巴鐵”有體積大、重量大、轉彎難度大、乘客逃生難、底部過車會對車輛造成壓迫感等問題。
對此,白志明表示,“巴鐵”車底會設置電子燈光技術處理,類似于地鐵隧道中的廣告,消除壓抑感,并解決向后倒車的幻覺問題。
針對“巴鐵”重量問題,白志明表示,每節車廂滿載重量36噸,四節車廂加起來100多噸,壓強分布在60米長、8米寬的面積上,路面可以承受。
針對轉彎難度大的問題,白志明表示,“巴鐵”每節車廂間的軟連接與兩節公交車軟連接的原理相同,根據“巴鐵”轉彎半徑數據,一般路口都沒問題。小汽車轉彎需提前脫離“巴鐵”,而“巴鐵”車身將安裝紅綠燈系統,可以與路面交通信號燈互相感應聯動。針對逃生、過橋問題,白志明表示,“巴鐵”都可以依靠技術改進解決。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東表示,從技術角度看,“巴鐵”的構想實現難度較大。首先,“巴鐵”重量大、重心高,很容易側翻,存在一定的風險。其次,“巴鐵”對道路寬度要求高;而且,“巴鐵”下方給車輛的高度只有2米左右,不能保證全部車輛通過;即便路面足夠寬,“巴鐵”也受橋高度的限制。第三,基于軌道的寬度,“巴鐵”的轉彎半徑必然很大,拐彎時“巴鐵”底下的車輛通過也有一定的風險。第四,“巴鐵”不容易解決道路交叉口通行的問題,由于轉彎半徑大,“巴鐵”不適合大部分的道路交叉口,在解決道路交叉口交通擁堵的問題上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