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設計師宋有洲回應:我已經有了規劃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對于巴鐵在城市中的運行,宋有洲已經有了規劃。他表示,輕軌在建設時很多地方需要拆遷、占道,巴鐵不需要拆遷,對現有的交通影響很小。巴鐵兩側的軌道的鋪設,是在現有的道路上切割開兩條40~50厘米的溝,打一個小基礎,鋪上軌道,基本就能完成。
如果是混凝土地面,就(采取)比較淺的切割,鋪上軌道即可。如果是瀝青路,就切開60厘米,澆上混凝土,鋪上鋼板。”宋有洲表示,鋼板一個是起導向作用,另一個是起到找平地面,還有分散壓強的作用。而對于城市里有立交橋的地方,宋有洲的計劃可以采用升橋的方式讓巴鐵順利通過。
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認為,我們不排斥對技術創新的追求,但是科學和技術還是有區別的。業內人士表示,盡管巴鐵是一種新的工具,但如果要落實到生產上,就必須符合國家現有的一系列生產標準以及涉及環境、噪音污染、安全等各種標準。
觀點:要理智面對創新活動
我們并不是歧視小學文化,而是擔心“巴鐵”項目是否由一個真正有科研實力的團隊在進行研究。
目前,相關方面對系列質疑尚無明確回應。考慮到各方說法不一,甚至相互矛盾,可以肯定的是,相當一部分媒體已經被“巴鐵”帶到溝里去了……
這次事件讓我們也更加清晰認識到:面對科技創新,我們在拍手稱贊的同時,也要理智面對創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