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社交網絡聊天提及到的內容,購物軟件會給我推薦相應的商品?”大數據時代下,人們在獲得便捷服務的同時,也面臨著極大的隱私泄露風險。在6月28日召開的第二十屆交大“深度思考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杜素果分享了她對于個人隱私安全的思考。
中消協2018年開展的App信息收集情況顯示,多達59%的App會收集用戶的位置信息,位置信息成為各類App違規收集的重災區。
杜素果指出,從一個人的位置信息可以輕松解析出個人習慣、工作生活地點、社交關系等敏感信息。盡管很多App聲稱可以保護用戶的位置隱私,但實際上,通過一些算法,只要知道某個用戶若干個位置信息,就可推斷出該用戶的住處及去向。
此外,“很多App存在過度索要權限現象,但很多App用戶由于不清楚拒絕授權App是否會影響App使用,由此在App索要權限時通常都會不假思索地選擇同意授權,這就導致了用戶的大量個人隱私信息被App獲取,極大地提高了隱私泄露風險。針對這個問題,課題組提出了一個可以自動選擇授權何種權限的自動化權限授權管理模型Permizer,該模型在保證用戶隱私泄露風險最小化和App服務質量最大化的前提下,能夠幫助移動用戶進行自動化權限決策,加強用戶隱私保護。”杜素果表示。
除了App惡意過度收集用戶隱私信息外,用戶在社交網絡上的一些行為也會導致個人信息的泄露。一些用戶在公共社交媒體如豆瓣、微博發布帖子時,時常會不經意間透露出自己的個人隱私信息,如工作單位、住所、財產信息、消費信息等,這些信息使得個人在網絡上不再只是一個網名,而是各種隱私信息組合出的線索集。
杜素果建議,用戶應該慎重授權涉及個人敏感信息的權限請求,優先選擇有清晰標注開發商品牌且所屬企業較為知名的App。而平臺應該嚴格把控架上App隱私風險,剔除隱私風險過高的應用。同時,在App下載界面中對當前App收集用戶信息的類型進行標注,以提示相關隱私偏好用戶,還應嚴格規范架上App必須明確真實地標注其直接開發商信息。
近年來,針對部分App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問題,國家信息安全部門陸續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為根基,《個人信息保護法》為基本原則,《個人信息安全規范》為實操規范的信息安全保護體系,對規范App的信息收集、信息使用、信息保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為用戶個人隱私添加了一道重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