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與人類健康始終是可持續發展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中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董事會秘書、高級經濟師袁婭26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七屆可持續發展新趨勢報告會”上表示:“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迫切要求傳統農業種植與管理方式的轉型升級,科學有效的精細管理手段是確保糧食安全、農作物安全的焦點。”
在袁婭看來,農業的信息化、數字化、無人化、模型化是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為數字農業,從而邁入第四產業——數據產業的重要基礎。同時,“數字農業是我國打造有中國特色新農業的重要發力點,也將為鄉村振興做出重要貢獻”。
袁婭介紹,數字農業為工業企業發展的碳中和“騰籠換鳥”是一個趨勢,農業種植模型的標準化與可推廣,是我國小農經濟、作坊式農業發展轉型的關鍵突破點,而傳統農業打造新型農業價值鏈的關鍵環節,是如何且何時實現可量化、可復制、穩定性高的農業數據模型,以數據模型指導現代涉農工作者進行種養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作物產品質量,彌補務農人員不足,防范農業種植風險,改善生態環境。
對于如何大力發展數字農業產業,袁婭建議,要以工業發展思維為引導,鼓勵適用于我國農業復雜生產環境的科技創新技術,搭建有助于全產業鏈技術熟化的綜合性云上農業試驗場,著力在耕、種、管、收各環節為涉農企業與農戶提供科學種植指導方案、提升生產效率、提高農產品產量與質量。
據了解,國內首家已投入運營的云上農業試驗場——譚家灣云上農業試驗場,其建設標準與管理模式跳出農業應用限制,初步實現工業級標準化與無人化,碳減排與碳利用等方面取得多項成果。
“云上農業試驗場模式將成為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中的‘工業互聯網’”。袁婭說,通過種、收、加工與銷售環節的全程可追溯與虛擬可視化,能加強數字農業產業鏈上的各利益相關方信息透明度,極大降低生產的不確定性與人為因素,從種植源頭減少碳排放,增強碳利用能力,以確保農產品健康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化解“靠天吃飯”的高風險和散、亂、小的無序低效狀態。記者 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