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記者從相關會議上了解到,寧夏不斷強化科技創新成果,水產養殖業“鮮活”發展。利用內陸鹽堿水模擬海水環境,寧夏已成功實現了大黃魚“海魚陸養”,開創西北內陸地區養殖“海鮮”的先河。2024年,寧夏青蟹、斑節對蝦、香魚等鹽堿水“海鮮”產量達1838噸,畝均養殖單產提高至519公斤,水產苗種數量占西北地區比重達42%,均居西北第一,成為西北五省(區)水產品種最豐富、單產最高的漁業主產區。
在傳統觀念中,西北地區往往與干旱、半干旱的地理環境緊密相連,漁業似乎并不在發展藍圖之中——然而,寧夏憑借獨特的自然稟賦以及科技攻關的不懈努力,逐步打破了這一固有印象。“寧夏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展漁業生產,從最初馴化養殖鯉魚1個品種增加到目前的51個品種,既有鯉魚、草魚、鯽魚等常規品種,又有鱸魚、鱘魚等名優品種。”寧夏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賽清云介紹,研究所先后攻克了黃河鯰、赤眼鱒、大鼻吻鮈等珍稀瀕危土著魚類人工繁育關鍵技術瓶頸,創造了黃河鯰1年產卵4次且繁育成活率均在80%以上的紀錄,成為國內最大的黃河魚類救護繁育基地。
位于賀蘭縣的寧夏藍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就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共同研發適應鹽堿水質的水產養殖技術。目前,該公司已成功實現了南美白對蝦、加州鱸魚等名優水產的工廠化養殖,打破了傳統養殖的季節限制,實現全年無休的生產模式。“我們立足區內鹽堿地資源實際,定位潛力巨大的宜鹽堿養殖品種,如淡化大黃魚、黃鰭鯛等,重點攻克鹽堿地‘海魚陸養’技術和西北設施漁業水質調節技術,做強水產種業工程。”該公司負責人強佐洲說。
寧夏以農業科技創新賦能特色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們將以品種優新、模式創新為主攻方向,推進優新品種擴量增收,建設海魚陸養、鹽堿地漁業和魚菜共作產業基地,力爭優新品種產量增長12%以上,漁業面積達50萬畝以上。”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李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