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民幣貶值壓力,央行的三個選項
毋庸諱言,當前在外匯市場上存在較強的人民幣貶值壓力。面對這種壓力,央行有三個選項:1.停止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一次性釋放貶值壓力;2.盯住美元,宣布絕不貶值,直到由于供求關系發生變化,貶值壓力消失;3.通過某種方式引導匯率逐漸貶值,直至貶值壓力消失。
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嘗試過第二種方法,并取得成功。但是,這種選擇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存在嚴格的資本管制。今非昔比,這個條件目前在中國已經很難滿足。
央行目前采取的是第三種方法。這種方法的問題是:逐步貶值意味著貶值壓力不能得到一次性釋放。事實上,自從2015年12月央行正式公布CFETS指數以來,只有2016年2月和7月,收盤價小于開盤價平均值。其他月份收盤價均高于開盤價(直接標價法,上升代表貶值),表明市場始終存在人民幣貶值壓力,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也從未真正消失。2016年10月,收盤價每日平均貶值40個基點,達到“8·11”匯改以來最高值。
既然貶值壓力不能消除,貶值預期也就無法消除。而且,即便國內外匯市場不存在人民幣貶值壓力,如果美元指數上升,按照新的中間價定價規則,人民幣也會貶值。因而,只要存在美元指數上升預期,就會存在人民幣貶值預期。遠期合同市場的供求失衡充分反映了市場上的人民幣單邊貶值預期,貶值預期也反映在人民幣的波動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