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有中間價定價公式,
人民幣貶值有所加速完全在情理之中
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實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2016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公開了“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定價規則具體內容:當日中間價=前日中間價+[(前日收盤價-前日中間價)+(24小時貨幣籃子穩定的理論中間價—前日中間價)]/2。同上述公式等價的另一種表達式是:當日中間價=(前日收盤價+24小時貨幣籃子穩定的理論中間價)/2。
前日收盤價和中間價之差反映了外匯市場人民幣貶值或升值壓力的方向和強度。中間價定價公式中包含這一項反映了貨幣當局釋放升值或貶值壓力,實現市場出清的愿望。
所謂24小時貨幣籃子穩定的理論中間價是指什么呢?央行給出了作為參考目標的一籃子貨幣指數:CFETS(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指數。簡單來說,CFETS指數中包含了三個主要成份: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美元指數和其他貨幣指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和美元指數的上升都會導致CFETS指數的上升。為了維持該指數的穩定,當美元指數上升的時候,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就應該下降。反之,則反。中間價定價公式中引入籃子貨幣因素意味著央行在決定匯率水平時不僅要考慮國內因素,而且要考慮美元指數等國際因素。
自10月份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貶值。近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6.88,跌至近八年來最低水平。期間,美元指數升值4.5%,而衡量人民幣一籃子貨幣波動幅度的CFETS指數基本保持穩定。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人民幣匯率貶值的加速?從內因來看,盡管2015年以來,外匯市場上一直存在人民幣的貶值壓力,但近兩個月中國宏觀經濟各項指標改善,國內也并未出現任何足以惡化人民幣匯率預期的政策變化。而外部條件確實發生了一些出乎意料的變化:先是英國公投脫歐,最近是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特朗普承諾增加基建投資、實施減稅等政策,美聯儲加息預期上升,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進入2.0%時代,美元指數突破100。
在這種形勢下,按照“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中間價定價機制,為了維持CFETS指數穩定,央行就應該讓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即便反映中國外匯市場貶值壓力的收盤價貶值幅度不變,除非央行不再遵循“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規則,維持24小時CFETS指數穩定的人民幣兌美元理論匯率的下跌就足以迫使央行下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中間價,更遑論在美國資產回報率上升和美聯儲加息幾成定局的情況下中國資本外流,因而人民幣貶值的壓力肯定也會有所加大。根據現有中間價定價公式,人民幣貶值有所加速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需要強調的是,在目前的匯率形成制度下,無論人民幣是升值還是貶值,是緩慢貶值還是加速貶值,都是與央行對外匯市場干預的力度變化相關的。當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之所以突破了6.88,是因為央行愿意繼續遵循“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定價機制。如果央行不希望看到匯率突破6.88,它完全可以加大干預外匯市場的力度,抬高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收盤價,使匯率穩定在它認為適度的水平上。央行之所以能夠這樣做的前提條件是: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以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