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快閃店更“慢”,比普通店更“快”——近來,慢閃店在商圈中悄然流行,成為品牌和商場的新寵。它們的運營周期通常為1個月到6個月,為消費者帶來新鮮體驗。從“快進快出”的快閃店,到與消費者深度互動的慢閃店,這種變化的背后,反映出零售行業和商業地產運營邏輯的深刻轉型。
慢閃店提供獨特體驗
在什剎海荷花市場步行街,一家冰雪裝備品牌慢閃店格外醒目。走進店內,電加熱手套、防霧護目鏡、修身防護款護具等產品新潮有趣。這是科技單板品牌Overide首次走出滑雪場,在市中心開店,僅開設不到兩個月。
除了商業街,慢閃店也在各大商場嶄露頭角,并講究與消費者的互動及提供獨特體驗。在西單更新場LG層,12家品牌以慢閃店的形式首次在京亮相,從去年12月經營至今年4月。這些品牌大部分來自韓國,也有來自上海的小眾品牌。在這12家慢閃店中,富有設計感的小眾品牌更受顧客青睞,產品特色不鮮明的店鋪則略顯冷清。即便在工作日,Carlyn北京首店也不時有年輕人進店選購,店內爆款“云朵包”還在社交平臺收獲不小的流量。
“排了半小時的隊,終于進來了!”上周末,焦女士早早來到THE BOX朝外B館一層,打卡慕名已久的GOODBAI實體店。這是一位演員創辦的服裝潮牌,其北京首店以慢閃店的形式呈現,店內的花卉裝置和字幕裝置設計感十足,不少人在拍照打卡。
在THE BOX朝外A館一層,大量公共空間也被慢閃店占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商場在設計時就主打“策展型零售”,只有六成面積提供給固定鋪位,其余面積不斷更換品牌和展示內容,持續給顧客帶來新鮮感。
零售品牌低成本闖市場
為何品牌紛紛開始青睞慢閃店?記者采訪發現,這些品牌有的是進軍新區域,有的是從線上轉線下,都希望以更靈活的方式、更低的成本開啟新嘗試。
“開設傳統實體店需要承擔高昂的租金、裝修和人員成本,而且很難快速響應市場的變化。”一家服裝品牌主理人坦言。快閃店通常有知名IP加持,如潮玩快閃店短短兩周就能實現業績爆發,但服裝零售品牌需要更多時間與顧客互動,靠口碑傳播引流聚客。幾個月的慢閃店,能讓品牌以更低的試錯成本了解市場。
越來越多慢閃店出現的背后,也得益于商場運營思路的創新。西單更新場項目負責人池旭透露,零售類店鋪與商場的租約通常為兩年。如今,商場開始打破傳統租賃關系,實行更靈活的運營策略。“慢閃店能豐富品牌矩陣,給消費者帶來更多新鮮感。”她認為,這種合作方式能吸引更多新品牌入駐,實現了品牌、商場和消費者的多方共贏。
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賴陽分析,如今,線下實體店承擔著品牌與消費者互動、建立情感聯結的功能,“當新品牌進入市場時,不再像以往一次性鋪設大量店鋪,慢閃店成為很好的呈現形式。”
新聞名詞 慢閃店
慢閃店是快閃店的一種變體。快閃店通常在商業繁華區域設立臨時鋪位,且經營時間不足一個月。慢閃店經營時間相對較長,一般為1個月到6個月,不僅追求短期的影響力和銷售額,更重視與消費者之間的深度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