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2月16日電 (記者 陳靜)“阿爾茨海默病癥狀多樣且呈漸進性。早期,患者情緒細微變化,如易怒、多疑、焦慮,易被忽視。但伴隨病情發展,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等嚴重問題相繼出現,不僅威脅患者健康,更極大影響其生活質量。”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德濟醫院郭輝教授16日為記者精準勾勒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境遇。
郭輝教授直言,當前中國阿爾茨海默病防治工作,面臨三大嚴峻挑戰:老齡化進程加速致使患者數量快速增加;目前缺乏特效藥,治療效果不盡人意;基層診療體系薄弱。他認為,構建一套貫穿早期篩查、精準干預、術后康復的全病程管理體系迫在眉睫。
“阿爾茨海默病手術治療創新高級專家論壇”在上海舉行。(論壇組委會供圖)
記者16日獲悉,一場聚焦阿爾茨海默病手術新突破的高級學術活動——“阿爾茨海默病手術治療創新高級專家論壇”在上海舉行。根據《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4》公布的數據,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癡呆類疾病患病人數近1700萬例,疾病負擔加重、失能殘障增多等問題正不斷凸顯。
郭輝教授認為,應加強各領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逐步打通“基礎研究-臨床實踐-社區管理-保險支持”全鏈路,共同探索更高效、全面的阿爾茨海默病綜合解決方案。
在論壇上,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張鳴沙教授介紹,眼球運動直觀反映大腦功能活動,其模式與大腦皮層及皮層下神經環路功能狀態緊密相連。借助精確眼動追蹤技術,能實時分析眼跳、平滑追蹤等六種眼球運動參數,更客觀評價個體認知功能。他分享了在世界頂尖雜志《科學》(Science)發表的成果。“眼動檢測不僅可用于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篩查,未來有望拓展至手術療效評估領域。比如:結合阿爾茨海默病手術干預后的眼動參數動態監測,可以為神經環路功能恢復提供量化依據,推動腦疾病診療從癥狀管理邁向精準干預。”他強調。
美國克利夫蘭阿爾茨海默病合作首席研究員謝慶平教授深入剖析腦部淋巴系統與阿爾茨海默病病理的緊密聯系,并分享了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他認為,通過手術在頸部建立一條新的淋巴液引流通道,將腦脊液中的β-淀粉樣蛋白等致病物質引流到靜脈系統中,可以減緩腦內神經元的損傷和死亡,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诙嗄昱R床病例研究,他以詳盡臨床病例數據和長期隨訪結果,證實相關手術對提升患者認知能力的有效性與穩定性。謝慶平教授強調多學科協作對手術成功的關鍵作用,多學科醫生緊密協作是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成功的核心。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肖世富教授回顧了中國首款原創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的研發歷程。據悉,目前他的團隊正致力于利用生物標志物優化療效評估,以實現更精準的個性化治療。他強調未來治療將更加注重“從根本上改變疾病進程”,即:通過新技術,如:納米遞送、免疫調節等,來提升藥物的治療效果,讓患者的癥狀得到更長期、更穩定的改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