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寧11月21日電 (記者 沙見龍)走進位于山東省濟寧市的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山東特勘隊基地,在基地內計劃進行二期項目建設的空地上,一口開孔孔徑1100毫米、終孔孔徑711毫米、深402米的“礦山應急救援大口徑救援通道實驗井”格外顯眼。
11月20日,在位于山東省濟寧市的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山東特勘隊基地,參訪團了解“礦山應急救援大口徑救援通道實驗井”相關情況。沙見龍 攝
據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二勘探隊應急救援中心主任(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山東特勘隊中隊長)陳鵬介紹,“礦山應急救援大口徑定向快速鉆探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是2021年度山東省級財政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大口徑救援通道鉆孔快速成井和救援模擬實驗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由該勘探隊負責實施,于2022年6月順利完成各項實驗項目。
陳鵬告訴記者,在礦山救援中,大口徑定向快速鉆探技術是世界性難題。21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僅有3例利用大口徑地面鉆孔成功營救井下被困人員案例。該隊此次實施的大口徑鉆孔救援模擬實驗,是國內首次按照礦山鉆探搶險救援模式,采用一次性成井工藝,在地質條件復雜、實驗難度大增的前提下,實現了30小時內打通小口徑給養輸送通道的預期目標、大口徑生命通道達到通過鉆孔建立升井通道投放救生艙的標準。
11月20日,在位于山東省濟寧市的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山東特勘隊基地,相關隊員通過救援搶險演示沙盤講解救援搶險過程。沙見龍 攝
“在實施過程中,實驗井克服了巨厚覆蓋層、斷裂帶等復雜地質條件影響。”陳鵬表示,與國內同類型救援鉆孔相比,此次實驗鉆探效率提高了2倍—3倍。在提升車載鉆機先進設備、救援裝備模塊化改造等領域形成了開創性理論,基本破解了礦山救援大口徑救生通道快速成井的鉆探技術瓶頸,解決了復雜地層救援鉆進能力弱、效率低、適應性不足的難題,滿足黃金救援時間內人員搜救需求,為中國礦山事故應急救援提供了有效科技支撐。
據了解,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二勘探隊的另一個身份是山東省礦山鉆探應急救援中心,2017年成為山東省唯一的省級礦山鉆探應急救援隊伍,2023年9月被國家應急部、財政部確定為“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山東特勘隊”,成為全國三支礦山鉆探應急救援國家隊之一。
隊員講解、演示救生艙使用方法。沙見龍 攝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二勘探隊黨委專職副書記、工會主席(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山東特勘隊副大隊長)呂洪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多年來,該隊參照國家級應急救援隊伍建設要求,在組織體系建設、救援人才培養、裝備能力提升、鉆探技術攻關和救援基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高性能大型車載鉆機是復雜礦山事故的救援利器,可實現搶險救援快速響應,精準高效救援。目前,該隊擁有各類先進設備570多臺(套),其中擁有T200XD、T130XD、T685WS三臺高性能大型鉆探救援車載鉆機;世界上功能最強大的RT-135大口徑車載鉆機已經采購,預計2025年交貨;新購進國產徐工XSC1300、山河SWPDT135智能化車載鉆機各一輛。
呂洪魁坦言,當前,隨著淺部資源的逐年減少和枯竭,中國礦產資源開采正向深部構造復雜地層推進,安全隱患風險仍大量存在。下一步,該隊將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隊伍建設、裝備提升、科技創新、訓練演練、技能提升等多方面持續發力,在全國礦山鉆探應急救援方面走在前、挑大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