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白酒在中國承載著無數豪情與憂愁,醬酒更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其釀造工藝、品鑒方法等歷經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白酒發展至清朝,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釀造產業,就連四大名著也均有對“酒”的描寫。特別是講究“雅”的《紅樓夢》,也提過與“酒”相關的篇目。目前,可追溯至封建王朝的酒坊并不多見,偈盛燒坊作為其中之一,如今不再活躍于二十一世紀的白酒舞臺,但其神秘的薄紗背后,或也有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動人故事。
《紅樓夢》中,寶玉去梨香院探望生病的寶釵,薛姨媽拿出自己糟的鵝掌鴨信,寶玉提議要就著酒才好吃,薛姨媽便命人取了上等的酒來。此時寶玉想吃冷酒,薛姨媽忙說使不得,寶釵也勸阻道:“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不就知道酒性最熱?若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去暖它,豈不受害?”寶玉聽這話有理,便放下冷酒,命人去暖了再喝。
彼時盛在寶玉杯盞中的白酒,定是書中所描述的上好“玉露”。其原因可回看白酒在清朝的發展背景和紅樓夢中的人物背景。賈寶玉身份是賈府的公子,出身高貴,可以說是“達官貴人”一組;而上好的白酒,正是奉給封建時期上層階級人物的“禮物”。
通讀《紅樓夢》可以發現,早期《紅樓》中顯貴可以從各方面體現,包括賈府上下吃穿樣樣奢靡,杯中酒定是彼時最好、工藝最精細,回味最悠長的白酒,回溯到如今,或許就是家喻戶曉的“茅臺酒”。而彼時的茅臺酒并未正名,直到有人在1990年的茅臺村附近的三百梯,發現一塊路碑,碑上刻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茅臺村“偈盛燒房”字樣,才將古書中的白酒與如今的茅臺酒串聯起來。
這一發現可以說為我國的白酒歷史提供了重要證明,為研究白酒歷史的歷史學家們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也許可以合理推測,偈盛燒坊在當時作為白酒生產基地,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茅臺鎮“萬千酒坊”的出行,今日也因歷史考究而為茅臺村的經濟發展做出了旅游價值的貢獻。
即便如今偈盛燒坊已經不復存在,但偈盛燒坊為白酒歷史增添的厚重感不會被抹去。倘若今后的某一天,有更多證據指向我國古代的“酒”文化,確實是與“茅臺鎮”有著更深的聯系,那不妨也可以大膽推測,偈盛燒坊與同時期清朝文學作品的聯系。偈盛燒坊在醬香白酒的歷史地位已經通過一塊石碑向世人講述了研究價值,盡管其背后還有許多謎團仍未解開,但文學與白酒的聯系就如同絲線一般纏繞,推動著現代人去深入挖掘、了解和思考,讓中國文學與中國白酒文化繼續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