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聯合國家開發投資集團、上海祺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啟動“國內國際ESG及碳資產標準互通互認”課題研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畢井泉表示,該項研究旨在對現行標準體系與國際標準之間的差距進行系統分析,以提升碳資產數據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為切入點,充分發揮數字技術關鍵作用,推動國內外標準互通互認,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受多方因素影響,目前我國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與碳資產標準和國際水平相比仍存差距。我國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國內外ESG和碳資產標準不統一、信息披露不規范、缺乏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等。同時,國內可再生能源證書缺少規范的市場規則,數據不透明,可能存在重復計算等問題。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民看來,數據真實性是碳資產標準互認的制約因素,國內現有的綠色電力交易和碳資產認證仍存缺陷,影響國內碳資產的國際認可度。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對此表示認同。他指出,因缺少統一標準,我國企業ESG信息披露數據質量不高、透明度較低。隨著綠色金融迅速發展,ESG評級會直接影響企業的融資成本,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加重視ESG信息披露及其數據質量。
當前,全球共有600多家ESG評級機構,評級方法和指標體系各異,對同一家公司的評價結果差異較大。此外,國際ESG評級機構對我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狀況理解不足,導致ESG評級結果偏低,影響了企業吸引投資的能力。
寧德時代董事長助理孟祥峰透露:“由于國內外標準不一致,國際上對我們所做的相關環保工作并不認可。若我們能夠提供可靠、可追溯的數據來證明我們的努力,就能扭轉目前的不利局面。”
“歐盟是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其推出碳邊境調節機制對我國影響很大,構建我國的ESG與碳資產標準體系迫在眉睫。應適應國際綠色發展新趨勢,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寧吉喆表示,要全面對接國際經貿規則,確保中國在推動ESG方面符合全球標準。數據要堅持“四可原則”,即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可溯源,這將有助于規范我國碳交易市場。
如何運用技術手段賦能國內外ESG認證標準對接、提升國內綠證被國際標準組織認可度,是當前企業亟待破解的難題。朱民強調,國際組織非常注重企業提供的碳減排報告數據的邏輯性和可復現性,通過技術手段可以有效幫助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允許數據抽查,確保真實性,獲得第三方機構或國際組織的認可。王一鳴表示,要通過物聯網、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對碳資產數據進行全流程追溯查詢,同時保證數據不可篡改,增強數據的真實性、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提高中國碳資產全球認可度。
數字技術為金融機構提供了實施碳金融和綠色金融工具的創新機會,通過數據更準確地評估企業碳排放情況和綠色發展潛力,為企業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融資方案,進而推動綠色產業蓬勃發展。
“如果可再生能源企業每年產生的綠色資產得到國際和國內雙重認可,就能增強這類資產在市場上的流通性,不僅可為企業帶來增量性收益,還有助于進一步拓展綠色金融業務。”祺鯤科技CEO朱紹康表示,將嘗試通過數字技術解決碳資產底層數據真實性、唯一性等問題,與國際權威評級機構和審計機構開展合作,依托技術手段提高數據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實現ESG和碳資產數據國際互認,幫助企業在ESG披露時通過可復現的數理邏輯,滿足國際審計方的審查要求。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