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北京,再好的天氣,也終究擺脫不了屬于北方冬日的那份嚴寒。或者說,這份嚴寒,就是北方冬日的基調。不過,它卻絲毫未影響中國國家博物館門口擺起觀展的長龍,有人望著攢動的人頭感慨:這是一群為了觀展無懼嚴寒的可愛戰士。我們也在隊伍之中,自然也成了他人口中的“可愛戰士”——我們因觀瞻“澄古匠心—伍炳亮家具藝術展”而來。從2023年9月28至11月28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為其舉辦“澄古匠心—伍炳亮家具藝術展”,因觀眾的熱情,一再延遲撤展時間。據悉,撤展時間延遲到“二會”之后,這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這高興里頭,有為伍大師解鎖新成就而賀的意味:自此,他成為傳統家具領域,首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個展的工藝美術大師。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伍炳亮已在傳統家具設計與制作領域潛心耕耘四十余載。藝海無涯,憑借非凡的天賦和不懈的努力,伍炳亮不但在技的層面建樹炳然,被譽為“嶺南魯班”,同時在道的傳播上也碩果累累,他先后出版多部著作,張揚中國傳統家具文化藝術之美,許多海內外人士正是經由他才接觸、了解到中國傳統家具,并產生濃厚興趣。
伍炳亮在展覽現場,為著名學者馬未都導覽,右一為伍炳亮夫人伍素瓊女士
而“澄古匠心—伍炳亮家具藝術展”正可謂其四十余載藝術生涯的一次重要的階段性總結。據悉,伍炳亮還親自參與了展廳的規劃與設計,這種事無巨細的行事風格,莫不反映出他對傳統家具那份熾烈而深沉的愛。“澄古匠心—伍炳亮家具藝術展”,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國家具協會指導,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主辦,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伍氏興隆藝術家具有限公司承辦,中國勞動學會、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支持。
展覽開幕之際,伍炳亮夫婦在展覽現場與部分嘉賓合影左一:伍炳亮夫人 伍素瓊;左二:著名作家、收藏家、企業家 侶海巖;左三:國務院參事室研究員、中國勞動學會會長 楊志明;左四: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伍炳亮;左五: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 張崇和
展覽共設四個單元,分別是“精專致廣”、“循制承道”、“觀器見微”、“明古爍今”,系統展示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伍炳亮四十余載藝術生涯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展品方面,既有伍炳亮大師多年積累下來的富有藝術含金量的家具珍品——以黃花梨為主,小葉紫檀為輔,亦首次展出了的黃花梨微縮家具以及伍炳亮親手繪制的家具設計圖紙,呈獻了一場令人贊嘆的藝術盛宴。觀展之際,我們注意到現場人流如織,之中竟有相當數量的年輕人;伍大師又告訴我們,許多人已不止一次來觀看展覽,這就更令人心生感喟: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正以意想不到的程度,在新生代群體中博得喜愛。有感于此,窄門文化特別撰寫此文顧覽“澄古匠心—伍炳亮家具藝術展”,以期更多的朋友能夠關注到這一精彩絕倫的展覽,并至現場領其風華,方不算遺憾。
精專致廣
《考工記》有言:“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道出了傳統工藝的價值與魅力。伍炳亮立足于中國傳統家具的制作技藝,“以型、藝、材、韻”為準則,遵古法重原料,以精藝求氣韻,創制出了富于傳統風格的仿古家具。在一案一椅中皆凝聚著他對傳統的精研與投入,也見出他的初心與堅守。深耕傳統、精益求精的造物精神,成就了伍炳亮的家具中扎實的歷史根脈與鮮明的審美傾向。甫一進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精專致廣”單元。一張精美的海南黃花梨大長案擺在醒目的位置,經以月洞門為飾的白墻并婆娑的竹影一襯托,更顯得美輪美奐。這張“明式海南黃花梨云頭靈芝如意紋帶托泥大長案”,是伍炳亮于2017年完成的一件個人代表作,被其稱為伍炳亮黃花梨藝博館的“鎮館之寶”。這一至高的贊譽當然不會憑空而來,只因它切實反映著伍炳亮家具作品的一個獨特魅力:成就一件好作品,需要絕對的耐心和等待。
一進展廳,即見“明式海南黃花梨云頭靈芝如意紋帶托泥大長案”
“1994年的某一天,我收集到一根超過三米九十多長的超千年房梁老料,大家知道,一條房梁沒辦法做完一件家具,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一直在等待,直到2016年的某一天,我另外收集了兩根三米九十多長超千年海南黃花梨房梁老料以后,才設計出這件經典款型的云頭靈芝云紋帶托泥大長案。”伍炳亮說。因為對每件作品足夠用心,容不得絲毫馬虎,所以等待,仿佛已經成了伍炳亮作品的一種“命運”。尤其在面對黃花梨這種珍稀材料時,等待合適的材料出現,往往有不得已而為之的況味。如果沒有絕對的耐心,莫如將已有的材料賣掉換錢來得劃算。但那不是伍炳亮。伍炳亮之所以成為伍炳亮,即在于其有足夠的耐心和一顆不計功利得失之心;面對不確定性,他心中明白,等待并不一定有結果,但他也同樣明白,這樣做是絕對值得的。等待,給他最大的回饋,便是賦予了其作品一個十分重要的特質——唯一,難以被復制。除了這張大案,本單元中還有數件/套海南黃花梨家具珍品,如羅漢床、官帽椅等,無不彰顯著伍炳亮對“型、藝、材、韻”這一傳統家具制作與價值標準的深刻實踐。
令人過目難忘的多種經典款式的羅漢床
大美的四出頭官帽椅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伍炳亮便提出了“型、藝、材、韻”的傳統家具制作與價值標準。此標準一經提出,便迅速在業界普及開來,并成為包括紅木家具在內的傳統家具行業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石。“當我們作為一個愛好者或收藏家欣賞一件家具時,要首先看它的造型美不美。接著近看它的工藝水平。不同款式的家具,榫卯結構也不一樣,工藝的優劣決定了它的使用壽命。然后是材料。材料有不同的級別之分,有超千年的海南黃花梨油梨老料,也有五十至一百年的新料,差異很大,而且相差不是幾倍的問題,是一百幾十倍的問題。做好一件作品,最后的韻非常關鍵,一件作品能否百看不厭,往往就取決于韻。型、藝、材、韻,它們的順序也不能變,只有這四點全部達標,才是無可挑剔、值得投資收藏的精品。”伍炳亮說。
面板背面保留超千年老皮殼的“海南黃花梨明式插肩榫厚板面長條桌”
如今,伍炳亮的家具作品已被多個官方機構收藏,包括“中南海”會議廳、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及恭王府等,其作品如此受推崇,不得不說與對“型、藝、材、韻”的精彩闡釋,有分不開的關系。
循制承道《長物志·序》有云:“幾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貴其精而便,簡而裁,巧而自然也。”中國傳統的家居空間,講求器用與精神的契合,以物載之,以形達境,道器相合。傳統廳堂中的儀禮氣度、書房里的含蓄清雅、臥室內的舒適幽靜,在這位置經營中不僅體現出主人的性情與趣味,也反映了家具創制者的技藝和修養。伍炳亮的家具,從一桌一椅進入一廳一堂,體現著他對中國家居空間的理解與傳統文化的體認。“循制承道”是本次展覽的重頭部分。該單元主要通過不同家具的組合來展現空間陳設美學,具體場景包括文人書房、廳堂、臥房、清式宮廷等。
臥房場景
對古人而言,家具不僅是實用器,更是烘托場景的主要媒介,所以它實際傳遞的信息往往比表面所看到的豐富得多。如中國古代書房,便是寄放文人審美志趣的空間載體,對其的裝飾,往往圍繞“文氣”展開。在文人書房這一場景中,由“明式透空后背網格式書架”、“明式無束腰霸王棖小翹頭長桌”、“明式大彎背搭腦四出頭官帽椅”、“明式插肩榫平頭案”、“明式素身束腰五足帶托盤圓香幾”、“明式素身圈椅”、“插肩榫厚板面翹頭條桌”、“浮雕螭龍紋暗花銅交椅”、“明式雙門書箱”和“明式獨腳燈架”配搭而成這方天地,文氣氤氳,略一睇盼,便可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清新之氣。
文人書房場景
清式宮廷場景則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眾所周知,為了迎合清代統治階級的需求,清式家具形成了十分鮮明的語言,出現其中的家具往往給人莊重、富麗之感。也正是出于這層原因,清式家具所搭配出的空間往往讓人感覺疏離。伍炳亮敏銳察覺到了這點,并很快找到了巧妙的化解之法。
宮廷(一)場景中,兩張寶座并排而置
“這個宮廷(一)的場景,按照我們以往的展示方式,中間一張大寶座,但是我在廣州伍炳亮大師美學藝術空間里面,同樣展示這種單獨寶座的場景,有重要的客人來參觀,我說請上座,因為中間只有一張寶座客人就不敢坐。所以后來我就改變思路了。我改放兩張寶座在中間,客人來了,我再請客人上座,左為上,他就很愿意坐了。我認為家具的整個配套要與時俱進,與時代發展同步,不管是設計也好,展示方式也好,都要與時俱進。家具不僅僅是實用器,更是一門藝術,如何讓家具藝術走進千家萬戶,讓大家能夠使用能夠喜愛,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伍炳亮說。
廳堂場景
通觀此單元中的家具,制作時間跨度極大,有的制作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有的則是今年的新作,不由得讓人感慨: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伍炳亮對傳統家具的理解便已如此透辟。當然,除歸功于天賦外,其孜孜以求的精神,加之經眼海量精品古家具的經歷,都為其造詣的綻放,提供了無比重要的養料。
園林場景
觀器見微“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伍炳亮巧手妙心,制作系列微縮黃花梨家具,將自身作品按比例縮小,遵循大器“型、藝、材、韻”之法所造,從選材、加工、榫卯、組裝、拋光等多道工序,各環節逐一復刻,縮龍成寸。其物雖小,卻同樣結構精細,小巧大方,一卯一榫盡顯玲瓏,展開了一幅微縮的中國古代生活空間長卷。我們以更廣袤之視角觀察,見微知著,一覽古代中國生活美學與生活智慧。“觀器見微”單元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展示了書房、中堂、臥房三大場景共六組黃花梨微縮家具。這些微縮家具,均以大件原作為原型進行等比縮小,神奇的是盡管體量袖珍,構件之間卻無不用原汁原味的榫卯聯結,大有“螺獅殼里做道場”之精妙。
用黃花梨微縮家具組成不同場景的“觀器見微”單元
“之所以安插這樣一個單元,有兩層考慮。首先大家知道,家具對展示空間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因為家具的體量擺在那里,傳統家具的組合形式靈活多變,不同的組合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場景,將所有的組合形式都展示出來不切實際。于是我就有意對原作進行等比例縮小,這樣就可以突破場地的限制,展示更多的家具組合形式。”“另外一點,黃花梨存世越來越少,使用起來就需要格外珍惜。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怎么才能物盡其用。這種微縮家具,不但提高了黃花梨材料的利用率,而且對于傳統家具愛好者來說,還大大降低了收藏門檻,可謂一箭雙雕。”伍炳亮說。
明古爍今伍炳亮的家具創作,在材料的選擇、工藝的運用及形制的設計上,都深于考究,匠心獨運。一塊原木,一件工具、一張手稿,是一件家具成型的基礎,既勾勒出它的來時之路,也描畫出伍炳亮家具創作的藝術生涯。伍炳亮的家具以器載道:我們看到了中國家具強調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崇尚自然,師法自然的哲學精神;找到了精益求精,繼承創新的工匠精神;發現了在不斷創新中保持源頭活水,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明古爍今”單元
“明古爍今”單元,由“樸斫之材”和“良工巧匠”兩個版塊組成。“樸斫之材”這一版塊,具體展示了海南黃花梨、越南黃花梨、小葉紫檀、大紅酸枝、白酸枝、雞翅木和鐵力木這7種中國古代家具的經典用材,通過樣本,觀眾可以直觀了解這些木材各自的特點,從而對“材美”一詞心生更深的體悟。
5000年國寶級海南黃花梨樣本
如果說“樸斫之材”是對“材美”的呈現,那“良工巧匠”則是對“工巧”的宣張,材美與工巧,構成傳統意義家具之美的兩個基本面,同時也是伍炳亮所提出的“型、藝、材、韻”標準中的兩大要素。
榫卯墻
這一版塊除了集中展示傳統家具的靈魂——榫卯結構外,還展出了伍炳亮從業以來的著述成果,包括光明日報出版社的《傳世藏苑:伍炳亮作品選》、人民美術出版社的《中國傳統家具收藏經典:伍炳亮作品珍賞》、中華書局的《中國古典家具制作技藝傳承人口述史:伍炳亮》,等等。
此版塊展出了伍炳亮從業以來的著述成果,包括新作《伍炳亮作品擷珍:海南黃花梨之美》
其中,《伍炳亮作品擷珍:海南黃花梨之美》是伍炳亮的最新著作。翻開此書,便馬上被優美的圖文所吸引,攝影尤見用心,每張家具圖片都清晰無比,甚至足以辨認海南黃花梨木材上的細微棕眼。對于傳統家具愛好者和海南黃花梨家具發燒友來說,它既滿足了鑒賞傳統家具藝術的需要,又不啻為一本絕佳的甄別海南黃花梨材質的工具書。
該書自2010年開始籌備,直到2022年才完成印刷,歷時13年之久;記錄了伍炳亮四十余載藝術生涯里設計制作的近三百款海南黃花梨家具珍品。其中,有對這些珍品藝術層面的解讀,也有對工藝的精確闡釋,還分享了作為古家具收藏家的伍炳亮所經歷的傳奇收藏故事,以及作為行業引領者對行業發展的一些所思所想,內容豐富,裝幀精美,對促進傳統家具文化藝術的傳播、交流與研究,有重大且深遠的意義。可喜的是,此套書繼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后,又被清華大學美術圖書館收藏,并于11月27日舉辦了收藏儀式。儀式上,清華大學美術圖書館副館長于婷向伍炳亮頒發了收藏證書。
中國國家圖書館研究院院長申曉娟向伍炳亮頒發收藏證書
伍炳亮向清華大學美術圖書館捐贈圖書儀式現場
此版塊還首度曝光了伍炳亮親手繪制的家具設計圖稿。這些圖稿是伍炳亮藝術造詣的有力注腳,說明他具備扎實的功底和全面的技藝,而不是僅能駕馭某一環節;從設計繪圖到木工制作,他真正做到了全部精通,這也是他享有“嶺南魯班”美譽的重要原因。
首度曝光的伍炳亮親手繪制的家具設計圖稿
廣東江門市是傳統家具生產重鎮,當地政府歷來重視、關心有關企業的成長與發展。作為其中代表的伍氏興隆,更是被江門市政府寄予厚望。12月13日,江門市市長吳曉暉專程赴京,在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楊帆的陪同下參觀了“澄古匠心—伍炳亮家具藝術展”,她高度肯定了伍大師為弘揚傳統家具文化和工藝美術所做的努力,并鼓勵伍氏興隆與國家博物館未來開展更深入、更廣泛的合作,持續為社會文化傳播事業做貢獻。
江門市市長吳曉暉蒞臨展覽,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楊帆陪同參觀
而就在吳曉暉市長蒞臨之前,一則好消息早已不脛而走:原定于11月28日閉展的“澄古匠心—伍炳亮家具藝術展”,因反響熱烈,廣受好評,國家博物館決定對其進行延期,尚未觀展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觀展結束后,我們詢問伍大師舉辦展覽的目的,伍大師坦言道:“這次展覽展出的九十多件套作品,從收料、選料,到開料、配料,再到題材定位、美學設計……都是我一手把關,每件作品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在我看來,它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希望借助中國國家博物館這個文化藝術殿堂,讓來自海內外的參觀者,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傳統家具文化與藝術,讓優秀的中國傳統家具文化藝術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熟悉伍大師的朋友,一定不會對這段話所透射出的殷殷情懷感到訝異。沒錯,這就是伍炳亮!四十余載的藝術生涯,青絲變華發,但那顆熱愛傳統家具的拳拳之心,依然如初,未曾改易!
伍炳亮先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屆“輕工大國工匠”、伍氏興隆明式家具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藝術總監,出生于廣東江門臺山。現擔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常務主席、中國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藝術品鑒定評估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明式家具學會理事和中國收藏家協會古典家具收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
伍炳亮先生自一九七九年從事明清家具收藏、研究以及設計制作,至今已逾四十載。他對明清家具的造型、結構及文化內涵有著獨到的見解,提出以“型”、“藝”、“材”、“韻”為準則的傳統家具評鑒與設計制作指導理論。并以此理論為基礎制作、改良與創新設計出一批明清式藝術家具精品。作品以“型精韻深、材藝雙美”的藝術特點深受國內傳統家具資深專家、學者、收藏家的肯定與推崇,多件精致作品先后被中南海、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恭王府等各大博物館爭相收藏,并在深圳文化博覽會、全國工藝美術精品展覽會、全國紅木家具精品品鑒會等各類展會中屢獲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