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湯山之麓,有一冷一熱兩股泉水穿石而出,冷熱交匯,謂之“半湯”,為著名溫泉療養地。
幾千年前即有人類在此依山臨泉而居,聚而成村。
打造三農版“合肥模式”。2015年,借助安徽“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的東風,彼時還是合肥巢湖經開區的安巢經開區引入省內知名商業運營企業,聯合成立了運營開發主體,對當地的東洼、大奎、倪黃三個村進行開發,打造形成了三個分別以“冬瓜民俗”、“南瓜電商”和“西瓜美食”為特色的村落,合稱“三瓜公社”。
幾年時間,舊日老村華麗蝶變,讓人驚艷。2017年,“三瓜公社”被評為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鎮第一名。2019年,國家發改委在浙江召開“2019年全國特色小鎮現場經驗交流會”,會議總結分享了“第一輪全國特色小鎮典型經驗”,重點表揚了包括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小鎮在內的10個特色小鎮……各種榮譽紛沓而至。
就在發展勢頭正勁,且即將挺過三年疫情沖擊,曙光已至之時,三瓜公社卻迎來至暗時刻。
2023年11月13日,三瓜公社在其微信公眾號發文《合肥這張“國家級名片”得了重癥!誰來醫治?》,稱經營出現困難,在網上引發熱議。12月3日,三瓜公社再次在微信公眾號上發文稱“已被安巢經開區銷戶”,再次引來各種疑問、關注。
2024年1月9日,《文旅中國》刊發了《三瓜公社的起與伏:鄉村振興豈能一蹴而就?》。文章再次關注“一個文旅項目的成功,可能涉及天時地利人和的多方面因素——健康穩定的外部環境、政府政策的扶持、企業因地和因時制宜的運營……同樣,文旅項目的失敗也是如此。”
一個中國鄉村振興先行先試的樣板,一個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支點,一個被國家部委重點表揚、推薦的特色小鎮,仿佛一夜之間從云端跌入谷底,背后究竟有哪些原因?又將何去何從?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鎮化的進程進一步加速。在此過程中,特色小鎮正扮演著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市化等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抓特色小鎮、小城鎮建設大有可為,對經濟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安徽的特色小鎮猶如小崗村的開拓創新一樣,巧合地開拓了一種安徽獨有的模式。與浙江特色小鎮在主城區較多的模式不同,安徽特色小鎮基本多數都位于城鄉結合部,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不謀而合,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
距離合肥60公里,坐落于合肥市巢湖市半湯街道的三瓜公社即是典型代表。
2015年,安徽巢湖經濟開發區引入省內知名商業運營企業,聯手開發三瓜公社,對湯山古村落重新建設布局,著力打造“冬瓜民俗村”“南瓜電商村”和“西瓜美食村”三個特色村。
三瓜公社立足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以高品質打造第一批特色小鎮,以發展電商產業為核心,以電子商務為驅動,以農旅融合為切入點,圍繞民俗、文化、旅游、餐飲、休閑等多個領域,探索出一條信息化時代的“互聯網+三農”之路。
總結三瓜公社其有益經驗,可以概括為:
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小鎮在空心的貧困村進行鄉村修復,不拆房子不砍樹,保持村莊肌理、保護原有農田,對荒地、山地、林地進行復墾,對水系進行修復。將村莊和田野打造成詩意棲居、宜游宜業的家園樂園,讓村莊、河流、田野、山林每一處每一點都成為可游玩可體驗的點,吸引更多的游客來休閑體驗,把農旅特色小鎮的根深深扎在土地上。
電子商務帶動鄉村振興。通過電子商務打開當地農特產品大市場,帶動農民加入合作社,進行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實現“互聯網+三農”,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新農人入鄉創業,激活了鄉村市場、盤活了鄉村資源,讓鄉村再次煥發出生命力。
經過7年多的建設,當地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不斷增長,成為合肥的明星村。三瓜公社也因此先后榮獲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國家安全產品產業示范基地、安徽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016年安徽省先進集體、2017年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鎮、中國特色小鎮50強和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諸多榮譽。
三瓜公社還被原國務院扶貧辦、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旅游扶貧”經典案例,被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評為“全國消費扶貧”優秀企業,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據不完全統計,三瓜公社積極吸引本地青年返鄉創業和省內外的異地入鄉創客,有大學生入鄉就業創業一百多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近二百人。冬瓜民俗村還建有著名紀錄片導演焦波的“俺爹俺娘影像藝術館”,全國第一家“二十四節氣館”等。幾年來,完成房屋改造近二百處,新建房屋近百處。創辦了半湯鄉學院,為當地培訓農民近千人次。截至2021年底,年均接待游客300萬人次以上。
(圖片來自三瓜公社)
可以說,隨著影響力和帶動效益不斷提升,三瓜公社已經漸漸摸索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徑。
“鄉村振興”的合肥先手棋
時間回到2015年春天,安巢經開區(原合肥巢湖經開區)正式引入省內知名商業運營企業,采用“政府+企業”的模式,以旗下國資平臺入股,共同成立了安徽湯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聯合開發建設三瓜公社。項目計劃總投資3億元,建設周期36個月。
三瓜公社曾經的輝煌不容置疑,其為城鄉融合、鄉村振興進行的努力、探索,也必將留下重重的痕跡。然而,從曾經人聲鼎沸,到如今“鐵將軍把門,游客吃住無門,項目幾近擱淺”,面對鄉村振興領域的三農產業,“合肥模式”這次也正經受巨大挑戰。
(圖片為三瓜公社現狀)
化繁為簡,“合肥模式”實質是地方和企業合力,共同培育產業發展。“合肥模式”的核心是政府主導,隨著產業的發展和成熟,政府往往會適時扮演更加多元的角色,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瓜公社在聯合開發期間,共同成立的運營平臺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果,也必然經受了不小的困難與挑戰。但是,項目落地前期必然經過審慎與果斷的評估,那么,在項目運轉起來,形成一定產業規模和經濟效益后,能否保持產業戰略定力,繼續保持政策連貫性,堅持“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讓政策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或許是更為重要的任務。
說到底,如何將更多精力投入新項目的扶持,通過專業的運作機制,實現產業投資正向循環,這對每個主管部門都是一項艱巨的考驗。
三瓜公社的如今,也正讓“合肥模式”在三農產業的實踐經受了一次挑戰。
三瓜公社何去何從?
一個鄉村藏著一個中國。重塑鄉村,是當代中國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命題。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不僅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了專門部署,明確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而且還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是明確指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特色小鎮建設是重要的著力點和支撐點,對于夯實農村產業支撐、傳承提升農村優秀文化、彌補鄉村公共服務短板、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鎮,成功入選中國特色小鎮50強,2020年長三角文旅特色美麗鄉村……短短幾年時間,三瓜公社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農特產品電商(三產)有效驅動一產(農業)和二產(加工業)發展,三瓜公社特色小鎮形成“互聯網+一二三產融合”的產業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從而探索出一條“讓農民更富、讓農村更美、讓農業更興”的信息化時代的“互聯網+三農”之路。
三瓜公社特色小鎮成為很多游客的打卡網紅地,同時帶動了周邊十余個村莊的發展建設。
難能可貴的是,2019年7月2日,國家發改委正式發文向全國推廣“第一輪全國特色小鎮十大典型經驗”。就如何構筑城鄉融合發展新支點方面,三瓜公社作為全國十大典型特色小鎮向全國推廣經驗。
三瓜公社必然存在各種運營、經營等諸多問題,否則也不至于有今天的局面。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發展前景廣闊的特色小鎮,驟然之間“關門倒閉”留下“一地雞毛”,著實讓公眾一時難以理解和接受。
其實,三瓜公社小鎮只是中國特色小鎮建設的一個縮影。旅游特色小鎮、金融特色小鎮、生態特色小鎮……近年來,全國許多地方著力打造特色小鎮,通過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和“產城人文”的多重疊加,以“小而精”的模式,有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
透過三瓜公社這面鏡子,或許能夠讓更多的中國特色小鎮,從中發現問題、汲取教訓、找到更優路徑,從而實現良性發展,為城鄉融合發展貢獻更多小鎮智慧。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