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內卷、大廠裁員等等關鍵詞今年頻上熱搜,讓人窒息。
房貸、生娃、養老、看病、離婚……城市人身上爬滿的“病灶”,不定期地扎心,動不動就emo,破防都快破麻了。當大城市的各種“身不由己”綁架了人們的情緒,早F晚E更像是打工人用以自嘲的止咳糖漿。
大城市逼仄的節奏填不滿生活的空洞感,失眠、焦慮、亞健康,大家正被無數負面情緒裹挾。僅知乎上,關于抑郁的話題就有21.4億的瀏覽量。而今年美國衛生總監(surgeon general)發布了報告《孤獨與隔絕,我們的流行病》(Our Epidemic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宣布孤獨將被認定為公共衛生流行病。
對有些人來說,日常的療愈或者片刻的解藥,并非是在精致的朋友圈大餐里,也不在citywalk的打卡時髦里。誰能想到,在當下的大環境,一大群人在一家面館找到了精神的理想國。
打工人的“烏托邦”
在打工人最累最沒指望的禮拜三,一到下午4、5點,北漂的山東女孩趙棠就累麻了,不想說話。她機械地起身按電梯,靠肌肉記憶拐進安貞環宇薈的B1-L1,走到最靠里的位置,下意識從書架上抽本書,坐下來,點一碗草本酸辣湯梅肉面或者草本番茄湯肥牛面。
在金融機構上班,她每天都是割裂的。住在遠離市區的老破小、早高峰地鐵貼身肉搏,然后在五星級寫字樓接受西裝革履的耳提面命。小鎮做題家除了卷和更卷,沒得選。
這個時間,和府撈面的店里人不是很多。等面的空當兒,微信有消息提醒,她抗拒了五秒鐘,還是回了消息,然后把手機翻過來合在桌面上。她說光是斜靠著書架,把書拿在手里,好像人就能變得安心。
靠刷題刷到吐一路考到北京,讀書把她送進這棟樓,也把她困在這棟樓。可對她而言,也只有有書的地方,才讓她有“體面”的安全感。
在趙棠看來,不是點外賣,也不是路邊攤,一個人在這里吃面,熱氣騰騰里,天然有種深夜食堂的微妙代入感。這樣的角落,不貴卻有質感,多少有點現實主義,也多少有點理想主義。
“別人喝回魂咖啡,到我這兒哐哐先喝兩碗湯?!彼f,“來得頻了,店員小哥都記得我的偏好?!彼矚g在湯中泡很多香菜,滿足口鼻對香味的向往,然后再來顆溏心蛋補充營養。她終于不用顧慮別人的好惡,也不用解釋為什么喜歡。她說金融民工當久了,長時間被迫社牛,病發性自動社恐。
工作帶來的疲憊乘數,連下班后的汽車尾氣都會變得好聞,有自由新鮮的味道。每個身處大城市的打工人,都有自己情緒的隱藏“療法”。比起一個半小時的精油SPA或者周末的普拉提,周三傍晚這間中式格調的“書房”,才是屬于她的指數級療愈。
“做心理疏導,一鐘頭500塊算少的。我喜歡這里的不用思考,閉著眼點單、閑適地看看人來人往,充完電隨時回歸工位。一半理想,一半現實。這樣一想,我還賺了呢?!壁w棠這樣略有自嘲地解釋她心中回魂面的“療效”。
保胃黨的“救贖”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的飛機已經抵達北京大興國際機場?!?/p>
許峰費勁地睜開眼,解開安全帶,長長嘆了口氣。昨晚在外地陪客戶喝的大酒感覺還沒醒,胃就開始提前抗議了。一線城市的打工人,人均有胃病。而中年打工人的堅強,通常就以喝吐為結局,留下一顆第二天發懵的腦袋,和一個逐漸變形下垂的胃。
手機剛連接上信號,鋪天蓋地的工作消息已殺到,他強迫自己逐一回復完,機上乘客也沒剩幾個了。跨入中年梯隊的他,工作停不下來,也不敢停下來。每一天,睜開眼是父母的養老,閉上眼是孩子的教育,二娃也快到上學的年紀,生活的“緊箍咒”只多不少。
許峰是做Marketing的,出差是家常便飯,不規律飲食加上喝酒應酬,他的胃已經疊加了慢性胃炎和胃潰瘍。這年頭,空中飛人的KPI和ROI,只上不下,商務銷售的胃必須鐵打,不許宕機。一板解酒藥,一板胃藥,他包里常備,一碗草本湯豬軟骨面,成了機場標配。
緊鄰大興機場出口的和府24小時營業,對他這樣的出差黨就很友好。在中國人的傳統認知里,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老理兒,胃病除了吃藥,就要多吃一些熱乎乎、暖胃養胃的東西。
“光這個禮拜就跟客戶喝了兩場酒,今晚還有一場,晚飯肯定是沒法回家吃了。我現在就怕胃疼搞突然襲擊,耽誤功夫。在這兒吃碗面,草本湯還養胃?!痹谠S峰看來,不管什么餐飲牌子進了機場都會價貴三成,“和府市區什么價,機場幾乎就什么價,東西干凈也好吃,性價比很高,不比吃肯德基、麥當勞舒服多了嘛。”
喝完最后一口湯,他看了眼時間,離客戶約定時間還有點空余。剛好夠他倒杯茶,先盤一盤客戶資料或者處理同事新發來的消息。雖然胃得養著,但人不能松下來。
對于許峰這樣有胃病,被動“保胃”的人來說,和府是中場休息區,效率大于一切。而對于朋克養生的年輕人來說,這里就是主動“保胃”的熬夜加油站了。
北京的95后男生阿然和布瑞克,把熬夜當吃飯一樣司空見慣,凌晨2點的朋友圈是屬于年輕人的傲慢與自由。但不健康的作息、身體被“掏空”的焦慮,也讓他們的養生血脈早早覺醒,打開了“一邊作死,一邊自救”模式?!鞍咀铋L的夜,泡最貴的枸杞”不再是一句口號,年輕人抽屜里的輔酶Q10、魚油、維生素正變得越來越多。
每次爆肝游戲,或者去音樂節通宵嗨,第二天胃里就空蕩蕩的。這時,阿然和布瑞克會心照不宣地組團食補?!鞍敬笠褂邪a的,完了又很后悔,就去吃和府,一碗湯下去,胃舒服了人就舒服了,感覺元氣也補回來了?!痹谒麄冄劾?,熬夜養生兩不誤,也是面對生活壓力的一種“自我救贖”吧。
大城市的人情味
下午兩點左右,上海浦東三林店的用餐高峰已經過去,鄭爺爺和林奶奶在兒子的陪同下走進店里,一眼認出了正在收拾餐桌的陳店長,熟絡地喊:“小陳小陳,這邊——”
這對年近耄耋、頭發花白的老兩口兒,來店里不為吃面,也不是散步路過,而是特地帶著兒子一起來感謝小陳的“救命之恩”。
一周前,鄭爺爺在門店吃面時突然暈倒,林奶奶慌神無助,兒子在外地趕不回來。小陳當即聯系120,陪著林奶奶將鄭爺爺送到醫院急救,忙前跑后幫著辦手續,配合醫生溝通情況,帶著鄭爺爺驗血、做CT。直到確認鄭爺爺無礙,親屬都到了醫院,小陳才默默離開。
“別人要是碰上這個事情,躲都躲不及呀,打個120就已經阿彌陀佛了。小陳真的熱心腸,放心不下我們,在醫院多虧了他?!绷帜棠陶f現在的醫院都搞線上自助,繳費拿藥得一層樓兩頭跑,檢查化驗分不同樓層,報告打印機沒人幫著操作,不知道該點哪里。沒小輩陪著,他們都不敢去醫院。
不僅怕去醫院,鄭家二老年紀大了,不大愛出門,總覺得到哪兒都給人添麻煩。智能手機他們一直不太會用,兒子教了很多遍,字體調到最大,還是經常忘記微信在哪里付錢,彈窗廣告找不著退出鍵,手機緩存滿了也不會弄。出門但凡有點小岔子,就得拉下臉來,到路上找個年輕人幫忙。冷臉看多了,更不樂意出門。
“到這就跟串門一樣了,小陳他們幾個都是熟面孔,有什么事兒跟他們講就好了。我們愛吃哪幾樣,現在他們都曉得。人少的話也會跟我們聊聊天,很有耐心。”鄭爺爺和林奶奶一周總要來個一兩次,慢慢也就從熟客“晉升”為了鐵粉。
北京77歲的彭云奶奶也愛來和府。她總是一個人拉著小推車,下午五點拐進北京安貞門附近門店,坐在“老地方”。彭奶奶戴著一次性醫用帽,常有人將她誤認為醫生,但她只是正在自學中醫知識。
彭奶奶年輕時經常崴腳、摔跟頭,在中醫院看過后,醫生說是肝氣不足導致。她不想年紀大了之后給孩子添負擔,就有了自學中醫知識的念頭。和府的草本湯在她看來,能夠緩解其肝氣不足的癥狀。
除了這點,彭奶奶還感覺自己在這里得到了“默默的守護”。她光顧這家和府已經很多年,每次吃完面也不著急走,而是像上網課的大學生,拿出中醫書和筆記本,邊聽錄音邊做筆記。當這間書房變成她的“自習室”后,她常常一坐就是一兩個小時。
“其實我們老年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但很多地方都不歡迎老人家,覺得事兒多、怕麻煩,巴不得我們趕緊走。”彭奶奶談到在店里“自習”的愛好時顯得很輕松,“這里離家近,環境又好,(店員)他們從來不打擾我。有時候,他們還把客人往遠一點的空桌安排,這些我都知道的?!?/p>
安貞門的和府如此,其他地區的門店也會對老年人的需求保持關注,有時為他們提供“定制服務”。福州東街口店常有一對70高齡的熟客,總在高峰期到店就餐,要求加時煮面15分鐘。店員每次都貼心滿足他們的要求,這反而讓老人家不好意思起來,開始體諒店里高峰期服務壓力大,專門挑用餐低峰的時候來吃面,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見證城市的人情流動
現實生活有多少種,和府的面湯里,便映照出多少種顏色。
做財務的甜妹,至今還記得2年前的此時此刻,男朋友在和府來了一場突然襲擊,當眾向她求婚。之所以選在這,是因為這里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的地方。
廣告人米歇爾記得,自己低血糖發作時,三里屯下沉廣場里人來人往,卻是和府的店員小妹,遞給她一杯應急的紅糖水。米歇爾想感謝她,店員小妹只靦腆地笑說:“這有什么的,girls help girls嘛!”
做外貿的黃瑩,找不到存了客戶資料備份的iPad,一整天差點哭死。最后看到和府在整棟樓發的失物招領時,她甚至有種劫后余生的感覺。拾金不昧其實對店員來說,太稀松平常??稍邳S瑩看來,只有她知道,這對一個996打工人意味著什么。
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們都明白自己的癥結在哪里,那是年輕人的疲憊、中年人的壓力、老年人的老無所依。所以有人需要獨自喘息,有人只想飽腹生存,有人渴望獲得關注。城市里少有能滿足老、中、青三代需求的地方,“家”或許是傳統文化里唯一的答案,也是當代社會需要深究的溫情注腳。而和府在一碗面里,找到了中國式的浪漫——年輕人在這里養心、中年人在這里養身、老年人在這里養神。
在這碗面里,每個人嘗到了各自人生的附加滋味。這間面館,見證著大城市冷冰冰的“癥結”被人情的流動化解,一股一股暖融的細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再流向更深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