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全球“雙碳”戰略對光伏組件催生的巨大需求,以及光伏企業垂直一體化擴產,全球光伏組件市場格局正迎來新變化。作為光伏第一性原理的生動踐行者,全球高純晶硅、電池片雙龍頭——通威股份正向全球光伏組件“準一線”龍頭發起全力沖刺。
頻斬央企大單,盡顯“硬核”真實力
近日,繼2022年下半年與國家能源集團、華潤電力達成組件合作后,通威股份又接連斬獲了兩大央企831.3兆瓦、1.5吉瓦組件采購訂單,合計斬獲超2.3吉瓦大單。
自2022年8月預中標華潤電力組件項目,官宣鹽城、南通項目開工以來,通威高效組件獲得了全球首個超高海拔光伏實證基地—國家電投興川實證光伏電站實踐檢驗,榮登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全球一級光伏組件制造商(Tier 1)榜單,累計斬獲三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華潤電力、中國機械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能源集團等央企/國企客戶9個組件訂單,合計供貨規模超過13吉瓦。
這一系列高光的表現,彰顯通威高效組件的品質和配套服務已深獲能源央企/國企客戶的高度信賴,以及第三方研究機構的全面認可,展示了通威在組件領域的“硬核”真實力。
據了解,通威是業內為數不多的可以給客戶提供P型與N型并且尺寸覆蓋182mm和210mm兩種尺寸的企業。其中P型182組件最大功率達到560W,210組件最大功率達到670W。N型組件采用通威TNC技術,相比同尺寸規格(182尺寸72版型半片組件)的PERC組件,功率提升15-20w,同時具有高雙面率、低衰減、更優溫度系數、弱光響應好等性能優勢。
據介紹,N型組件使用的TNC技術,采用的是通威自主研發的高效電池技術,管式 PE-Tox&Poly 成果填補了行業空白,目前屬于行業領先,獲評2022年度“零碳中國”十大創新技術。該技術也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連續兩次登上PIP期刊封面。目前通威“TNC”高效組件已經進入量產階段,后續將為更多客戶提供更具優勢的產品方案。
厚積薄發,主動擁抱一體化
透過規模可觀的訂單量可以發現,適逢全球光伏裝機需求猛增,產業利潤由硅料轉向組件轉移的關鍵時點,通威再次踩準了時代節拍和行業周期,在光伏組件領域的“厚積”迎來了薄發。
事實上,通威股份進擊組件并非心血來潮,如今的狂飆突擊也非朝夕之功,而是有著雄厚的技術、市場和品牌積累作后盾。
有別于部分沒有技術基礎跨界組件領域的新玩家,嚴格意義上講,通威屬于光伏組件領域行業“老兵”,擁有多年的組件研發、制造和應用場景拓展經驗。只不過在硅料、電池片雙龍頭光環掩映下,通威的組件業務沒那么耀眼。
通威2013年收購賽維LDK電池、組件部門后,2014年又將漁業與光伏業結合,首創“漁光一體”模式。2016年12月,通威成立高效光伏組件部門。到2017年,通威已正式量產疊瓦組件,并逐漸形成約6吉瓦產能。到2022年底,通威高效組件產能達到14吉瓦左右。
可見,通威2022年加碼組件業務,既是全行業垂直一體化擴產潮下的被動選擇,更是秉持光伏第一性原理初心巋然不動,順應光伏一體化潮流的主動應變。
十余年間光伏發電成本下降達到90%,由“高”不可攀到裝入尋常百姓家,由邊緣替代能源晉升為新增裝機、新增發電量主體,貫穿大發展背后主線始終是創新驅動的提質降本增效。站在這一角度,通威實施一體化戰略,更有助于企業將技術創新、規模化、品牌化的綜合競爭優勢得到集中體現,進而降低光伏發電成本,充分釋放綠色清潔能源的普惠效應。
解碼“準一線”龍頭成功秘訣
在掌舵人劉漢元的引領下,通威不僅對社會需求和行業趨勢有著深遂的思考和精準預判,能夠在每次重大戰略選擇上都棋高一招,更對技術創新近乎偏執的癡迷,對客戶至上商業準則有著近乎苛求的挑剔,而這些因素讓通威所走每一步都堅定有力。
這些成功之匙可簡單歸納為:通威始于創新,優于戰略,忠于服務,成于品質。
通過技術創新和精益求精的品質要求,通威股份將高純晶硅純度做到了11個9,穩處行業領先水平,成本方面也不斷降低,推動光伏發電成本下降的旗艦。
高純晶硅方面,通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400余項,生產工藝已迭代到“第八代永祥法”, 高純晶硅產品關鍵雜質元素純度達到99.999999999%,是業內3家具有N型硅生產能力的龍頭企業之一。到2023年底,通威高純晶硅產能將由2022年的23萬噸提高到35萬噸,繼續保持全球第一的領先地位。
電池片環節,通威累計獲得有效授權專利700余項,擁有異質結(THC)THC、、TNC等電池技術儲備。通威2019年投產400兆瓦異質結試驗線,據公司2022年半年報顯示,異質結最高轉換效率已達25.67%,量產轉換效率達到24.66%。2020年展開TNC技術研發,量產轉換效率達到24.70%。電池片產能則將70吉瓦提升到102吉瓦,繼續領跑全行業。通威電池片連續6年全球產能規模和出貨量最大,同時也是業內首個電池片出貨超過100吉瓦的企業。
戰略上,通威推行“自上而下”和國內、國際市場并舉的發展路線。
積極推進“30.60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落地的同時,順應全球應對碳達峰、碳中和的趨勢,積極踐行“走出去”、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戰略,如今通威股份依靠上游積累的品牌、口碑、渠道和長期高信用資源,在拓展海外組件市場已經結碩累累。
據悉,通威已與澳大利亞Blue Sun Group,PVO international,奧地利Energy 3000 Solar GmbH,奧地利Minleat以及中機、中電建等客簽訂了5吉瓦的組件框架合作協議,全面發力海外市場。
今年第一季度,通威還在海外市場頻頻亮相,1月阿聯酋、比利時,2月西班牙,3月波蘭、荷蘭、日本、法國、意大利,足跡所過之處,都是重要的光伏組件增量市場,通威高效組件亦給客戶留下了深刻印象。
據國家能源局部署2023年能源工作重點,錨定2023年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4.9億千瓦左右。年內國光伏新增裝機或達到100吉瓦。
業內則普遍預計,2023年中國裝機預計120-150GW,全球預計超400GW。TrendForce集邦咨詢預測,2023年全球光伏裝機需求量由高至低依次為亞太、歐洲、美洲及中東非地區。
通威股份大舉進入組件領域,在國內市場,海外主要新增量市場同步發力,既為其組件擴產提供了消納通道,也為其保持足夠核心競爭力增加了一道安全閥。
4月9日,通威股份公告2023年一季度實現凈利約83-87億元,同比增長約60%-68%,在傳統光伏行業淡季交出的靚麗業績答卷再次震動業界。光伏行業利潤趨向上下游轉移之際,在組件領域不斷“開疆拓土”無疑為通威又構筑了一條護城河。
“坐五望三”并不遙遠
近期,通威接連斬獲央企/國企大單,開拓海外市場建樹不凡,或只是 “牛刀小試”,這家頗具雄心,以穩扎穩打,步步為營見長的光伏技術派、實力派、實干派進入組件領域有著更高的發展上限。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曾表示,“嚴控邊界,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核心產品。只有做到穩居行業前三的時候,你的擴張才更加安全。”
繼硅料、電池片兩個環節建立足夠多的產能和技術儲備,形成穩固的領先優勢后,通威股份適時進入組件領域自然志存高遠,2023年實現“坐五望三”并不夸張,更不遙遠。
通威組件產品開發負責人夏正月、通威股份光伏首席技術官邢國強均表示, 2023年公司組件產能規劃為80吉瓦
公開信息顯示,到2022年底,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的組件產能分別為85吉瓦、65吉瓦、70吉瓦和50吉瓦。到2023年底,晶澳科技的組件產能將超過80吉瓦,晶科能源將達到90吉瓦。
據第三方機構統計,2022年通威股份組件出貨約9吉瓦,成功入圍2022年中國光伏組件出貨Top10榜單。9吉瓦的組件出貨與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40吉瓦以上年度出貨量雖還有一定差距,但通威以“一年級新秀”身份交出的答卷足以震撼業界。拉長時間軸,這個差距并非無法縮小、抹平。
業內分析認為,保守估計通威2023年全年出貨會超過30GW。
而按照通威當下頻繁斬獲央企/國企訂單的速率,以及團隊加足馬力開拓國內、海外市場的勁頭, 2023年組件出貨達到40GW水平未可知,預計2024年公司組件 出貨有望突破50-60GW。
不難發現,對于通威來說,斬獲國家能源集團、華潤電力2.3吉瓦訂單才是剛開始,2022年出貨約9吉瓦或也是剛起步。
通天引光耀全球,威伏海外惠萬家。憑借在硅料、電池片環節的高市占率,以及雄厚的技術、品牌和渠道資源加持,“準一線”光伏組件龍頭——通威股份引領光伏進入一體化新時代,未來必會創造更多驚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