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我們有幸深入醫學技術與生命科學領域, 有幸眺望科學前沿,看到景象令人心潮澎湃。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融合為基礎的產業革命正悄然發生。如同二十年前的互聯網革命,新的工具和技術不斷問世, 將逐漸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革新和繁榮時代。‘融合’ 是這個時代的標簽,無論技術、文化還是資本。”
這一段帶著理想主義的激情話語,來自“科學 Talk”活動初創者對活動的自我定位,我們也可以將之視為“宣言”,是一項公益活動想要體現的價值觀。如果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這個活動的目的,那么就是“尋找生命科學新力量”。
盡管活動還比較年輕,“科學 Talk”卻已經在科研領域引起不小的反響,迄今有百余位各個交叉領域最優秀的青年科學家登上“科學Talk”的演講臺,已舉辦的45期活動累計吸引167位院士、專家學者、科研工作者參與了線上線下的分享,專業聽眾累計超過22萬人次。
“2022 世界生命科技大會”如期而至。作為“2022 世界生命科技大會”的重要環節,今年的“科學 Talk 年度盛典”將發布“生命科學新力量年度人物榜單”,一批國內最活躍、創新能力最強的青年科學家將登上盛典舞臺。
筆者近期采訪了榜單上的青年科學家,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熱愛和執著于前沿科研領域的一代青年科學人, 他們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借助廣闊的視野、豐富的從業經驗、國際化的思維方式追求著各自的原始創新。
他們,將決定中國的科技核心競爭力。
科學家的跨界沙龍
“科學 Talk”和傳統的學術會議很不一樣——接受采訪的參與者,都表達了同一個感受。
“科學 Talk”活動發起人許迪龍向記者介紹了舉辦“科學Talk”的初衷:“我們希望創造一個輕松、跨界的交流平臺,讓不同專業背景的科學家展示自己的研究,聽眾也不局限專業和職業,歡迎臨床醫生、企業界、投資界的朋友一同參與,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結出合作的果實。”他介紹,樹蘭俊杰資本從“科學 Talk”分享開始,用業余時間來營造一個促進醫學技術與生命科學領域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同道們更多分享交流的公益平臺,以使科技工作者及其科研成果能夠更好更快服務于社會,造福于人類。
活動從 2019 年舉辦至今,參與者的熱情超出了最初大家的預期。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后,活動從線下轉到線上,原本以為人氣會受損,沒想到線上觀眾人數遠遠超過了計劃。許迪龍還發現,投資界也非常關注“科學Talk”,因為大家已經看到“生 命科技將引發下一波產業浪潮”。
參與“科學 Talk”的科學家們多為從事學科交叉領域研究的“斜杠青年”,他們的目標就是做出自己的原創性創新。
生命科學迎來了迭代發展的階段,在這樣一個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創新變得更容易還是更難?這個問題并不好回答。
有人說“陽光之下無新事”,很多科學問題在過去一兩百年間已經被研究透徹;但也有人說,進入生命微觀層面后我們發現,有太多的未解之謎等待揭開真相,在揭開真相的過程中我們也能獲得更多促進人類健康的利器。
要去更微觀、更隱秘的角落探究生命的真相,就不能不借助學科融合交叉,因為單一的科學系統已經無法解決更復雜的科學問題。
“科學 Talk”的共同發起人、樹蘭醫療管理集團總裁鄭杰, 在談到生命科學當前的發展時說:“人類到現在為止,對于人體內部的工作機制,還有很多未知的地方,生命的奧秘對于我們來說就好像一個黑箱,我們了解還太少。”
鄭杰認為,生命科學領域內的青年科學家是學科發展最重要的力量,他們關系到國家科技核心競爭力。“我們舉辦活動, 就是希望更多人能聽一聽他們在做什么、在思考什么。”
學科的交叉融合開始觸及更多的生命未解之謎,但為什么學科融合會在這個時代爆發式地發展?
接受采訪的科學家們表達了一個共識:信息技術為學科融合奠定了工具基礎,讓科學研究擺脫了手工操作的原始階段,不同領域的科學知識得以在信息工具上互相助力。而且,信息技術也大大提速了一個基礎研究轉化為臨床產品的過程,讓科學家們從事學科融合研究有了更大的動力。
鄭杰本身的學習背景是 IT 專業,現在管理著一家圍繞醫療的大型集團,因此對生命科學領域的學科融合有著天然的興趣。當然,除了個人興趣以外,學科融合也是未來醫學臨床創新最重要的來源,這與樹蘭集團追求的研究型醫療機構的目標相一致。
每一期“科學 Talk”舉辦前,鄭杰都會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發廣告,已經有不少朋友關注這個活動,有時還會有人聽完演講后請鄭杰幫忙聯系科學家。鄭杰希望“科學 Talk”達到這樣一個效果:經常來聽演講的人,逐步在自己的腦中形成一幅生命科學的全景圖,從這幅全景圖中去找到自己的創新靈感。
鄭杰說,未來希望不僅是科學家、醫生、投資人、企業家來聽, 普通公眾也有興趣聽這樣的演講。“科學家如果能用通俗易懂的表達讓公眾了解一些前沿的科技知識,我相信對于公眾科學素養的提升也是有好處的。”
越是“聽不懂”越是有興趣
迄今,已經有百余位青年科學家站上“科學 Talk”的講臺, 介紹自己的科研工作,涉及的領域千差萬別:納米材料、基因工程、蛋白組學、細胞免疫、合成生物、數字孿生、類腦智能、復雜系統……科學家們甚至互相也有點“聽不懂”,但越是“聽不懂”似乎越能激發大家的興趣。
其實無論任何行業,真正出類拔萃的領軍人物,除了天資或者其他的先天條件以外,他們的過人之處往往是保持著好奇心和學習能力,遇到“聽不懂”的地方反而要去一探究竟。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會受到啟發,觸動靈感。
浙江大學醫學院張進教授是“科學 Talk”的發起人之一,他當過講者也當過聽眾,從他身上可以看到當代中國優秀青年科學家典型的形象。
張進教授是浙江大學醫學院百人研究員,國家領軍人才入選者,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雙聘研究員,浙江大學醫學中心/ 良渚實驗室核心PI。他還是國內專注于 iPSC 衍生的先天性免疫細胞療法公司賽元生物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的科學創始人。
張進的履歷也讓人羨慕。他 2005 年畢業于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2012 年-2017 年于哈佛大學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從事多能干細胞的研究工作;2016 年—2017 年擔任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安進公司科學家,負責建立 iPSC 新藥靶點發現平臺。在哈佛醫學院工作期間,他的導師是前國際干細胞協會(ISSCR)主席 George Daley 教授。
科學 Talk
世界生命科技大會·科學Talk 以“探索·發現·傳播” 為核心理念,旨在面向攻克重大疾病領域,分享前沿生命科學研究與臨床轉化成果,傳播科技創新力量與生命健康希望, 聯結科學、臨床、資本各領域同仁,支持優秀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截至目前,科學 Talk 活動已舉辦 45 期,累計 167
位院士、專家學者、科研工作者參與了線上線下分享,專業
聽眾累計超過 22 萬人次。
2022 科學 Talk · 生命科學新力量年度人物榜單是科學
Talk 活動創辦以來的首次發布,榜單將基于往期 Talk 活動定向邀請優秀青年科學工作者作為榜單候選人參與評選,并邀請世界生命科技大會組委會院士專家評審團,從面向科技前沿、面向臨床價值、面向科研進展等多個維度對候選人進行評審,產生 10 名優秀青年科學工作者予以發布。
科學 Talk
世界生命科技大會·科學Talk 以“探索·發現·傳播” 為核心理念,旨在面向攻克重大疾病領域,分享前沿生命科學研究與臨床轉化成果,傳播科技創新力量與生命健康希望, 聯結科學、臨床、資本各領域同仁,支持優秀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截至目前,科學 Talk 活動已舉辦 45 期,累計 167
位院士、專家學者、科研工作者參與了線上線下分享,專業
聽眾累計超過 22 萬人次。
2022 科學 Talk · 生命科學新力量年度人物榜單是科學
Talk 活動創辦以來的首次發布,榜單將基于往期 Talk 活動定向邀請優秀青年科學工作者作為榜單候選人參與評選,并邀請世界生命科技大會組委會院士專家評審團,從面向科技前沿、面向臨床價值、面向科研進展等多個維度對候選人進行評審,產生 10 名優秀青年科學工作者予以發布。
帶著這樣的經歷和學術背景,2017 年張進回國加入浙江大學。回國后張進最想做的事,是“底層創新”。
細胞治療是目前醫學界的熱詞,大家最為熟悉的名稱是CAR-T 細胞療法,主要應用于非實體腫瘤比如血液腫瘤的治療中。
但在實體腫瘤領域,細胞療法的研究卻沒有太多進展。張進跟蹤全球最前沿的技術后認為,一個新的思路也許能克服過去其他技術的弊端,實現對實體腫瘤的細胞治療。張進介紹, 他目前研究的是一種具有很高獨創性和原創性的免疫細胞治療方法。傳統的細胞治療主要依靠 T 細胞,而這種新方法依靠另一種免疫細胞——巨噬細胞。
張進創建的企業,正在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可以用于治療的產品,張進認為這個過程中,廣泛的交流是不斷推動事業進步不可缺少的部分。
每年張進會參加一些固定的學術會議,但“科學 Talk”與這些學術會議不同的一點是可以遇到專業以外的人。“比如臨床醫生或者其他專業的專家,或者產業界的專家,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交流機會。”在張進的推薦下,有著和他類似經歷、對知識拓展有著強烈興趣的科學家們,加入到了“科學Talk”中。 想要做“顛覆式創新產品” 的艾爾溫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的
創始人兼 CEO 韓雨卿,也是抱著去尋找新需求、新技術的目的參加“科學Talk”的。“從跨學科專家們的演講、交流中獲取信息和靈感,對我們做創新產品的公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艾爾溫生命科技是一家尖端低溫技術驅動的實驗室和生物樣本庫產品和解決方案公司。今年,公司首席科學家黃永華教授在“科學 Talk”上介紹了尖端低溫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中的重要性和廣泛應用,講完后收到了好幾位參與者的咨詢或者討論,有臨床醫生、其他學科科學家以及企業負責人。也因為這次演講,韓雨卿組建了一個低溫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中的應用的學術討論群,不斷有專家學者或是感興趣、有需求的專業人士在其中探討。
韓雨卿說,顛覆式創新的重要來源就是在跨學科、跨領域的交流合作中迸發的新思路、新想法,并最終得到市場認可。
在后續和臨床應用的醫生交流中,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腦外科高超副主任提出一個日常遇到的問題:接受腦部外科手術后的病人,患腦梗的風險比較高。醫生們推測,這個現象可能是因為腦外科手術一般時間比較長,大腦暴露在手術室比較低的溫度環境中,可能導致腦部某些血管血流速度降低,產生阻塞。如果手術中能用某些工具為腦部保溫,有可能降低手術后腦梗的風險。韓雨卿表示,目前公司已經開始與華山醫院腦外科開展相關應用研究,研發解決該問題的臨床產品。“顛覆式創新一定是在不同的學科之間交互合作創造出來的。”
從真實需求中實現“底層創新”
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的王智超醫生, 也是在一次交流活動中開始了與韓雨卿的合作。王智超說,整復外科臨床上對低溫技術有很多需求。他舉了一個例子,隨著技術的提高和人們對美的追求日益提升,有的患者需要保存自體的脂肪或者皮膚用來為未來的填充手術做準備,比如填充法令紋或者其他的部位。
這些組織需要保存多年,那么就對低溫技術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必須防止細胞在凍存過程中死亡和衰老。而且,降溫和復溫的速度也必須嚴格控制,如果急速降溫產生冰晶,這些冰晶會刺破細胞膜。
王智超說,臨床中其實存在很多需要新技術來填補的地方。比如手術中取下的細胞樣本,原來可能放置在手術室里一天才會被送到實驗室,但是蛋白一旦離開人體就會開始發生變化, 一個樣本離開人體十多個小時后可能就缺失了很多信息。如果手術室內有一個小型的深低溫設備,那么就可以更好地保護好樣本。這種便攜的設備還可以用于器官移植中的供體器官長途運輸。“現在的器官運輸是在一個保溫箱里放置冰塊,太遠的距離一般就無法運輸。”
王智超醫生表示,如今產學研結合的工作也是臨床醫生非常關注的領域,臨床醫生非常樂于見到一些臨床中存在的難題通過合作研發得到解決,而這種從臨床需求中誕生的創新產品, 就是真正的“底層創新”的源泉。
他介紹說,近年來醫學界已經有不少知名的產學研溝通平臺,比如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牽頭的心血管創新聯盟,通過舉辦學習班的形式,促成產學研三方的交流,從中誕生了不少成果的臨床研究轉化項目。上海市委組織部也舉行
一些培訓活動,讓醫療界、企業界、金融界、科技界等各個領域的青年人才一起學習交流。
賢石生物CEO 俞小華既是科學家也是企業負責人,他說:“對于企業而言,我們希望看到很快就能得到臨床應用的技術,在‘科學 Talk’活動上我就看到了不少已經有轉化價值的科研成果。”賢石生物已依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平臺,研發出多
款組織再生材料產品,如子宮內膜修復材料、乳房重建填充材料等。俞小華介紹說,子宮內膜修復材料是公司一款非常有優勢的創新產品,可以解決一些女性因為子宮內膜受損或過薄而引發不孕不育等醫學上的難題,對于我國目前居高不下的不孕不育人群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正當公司研發團隊攻關關鍵技術的時候,俞小華參加“科學Talk”,聽到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崔文國博士的演講,崔博士的研究是研發了一種組織誘導水凝膠可以促進子宮內膜再生。“聽了崔博士的演講,確實給到我們很多的啟發。” 俞小華說,這些創新技術如果能夠組合、交融,就能夠誕生出更加優化的技術或者產品,為疑難雜癥的治療帶來更多機會。
世界正在經歷巨變,生命科學亦是如此。學科的融合成為創新的源泉和動力,而科學研究中展示和交流的重要性就變得史無前例。
當“科學Talk”上一顆顆智慧的大腦碰撞出創新的五彩火花,無數火花聚集起來,便能照亮生命科學新的天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