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早上,數千名從泰山之巔看完日出的游客,在索道處擁堵、滯留。游客大喊著“開門”的口號,沖向工作人員設置的閘口。游客李女士說,他們爬了8小時登頂,因天氣原因沒看成日出,下撤時被告知索道關閉,要等待3到5小時,最終步行下山。景區工作人員稱,兩條索道因工程改造關閉,建議游客錯過高峰出行。
6月14日下午,泰山風景區發布通報稱因索道、客運專線車運力有限造成游客擁擠。發現該情況后,景區管委會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抽調40名公安、武警、消防救援等力量,同時增加運輸車輛、簡化售檢票流程、倡導文明旅游,13日10時20分中天門游客中心乘車區域恢復正常運行秩序。
從視頻中可以看出,當時泰山之頂的游客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十分密集。很多游客因長時間滯留山頂不能出去,再加上看日出已成泡影,情緒還顯得比較激動。外出旅游面臨這樣的場面,個人體驗糟糕還算小事,更重要的是,山高坡陡,大量游客扎堆,容易釀成踩踏事故。且疫情期間,人員如此聚集,也使疫情傳播的風險大增。
對此,景區相關人員建議游客要錯峰出行,但等游客扎堆滯留到山頂了,才提出這樣的建議,未免太晚。當務之急,是想辦法穩定游客的情緒,并引導游客有序下山。至于“錯峰出行”這條建議,至少應該在游客到達泰山之前就發出。并且,當游客聚集到一定程度時,“錯峰出行”就不應該僅僅是一條不帶約束力的建議,而是停售門票等硬性疏導辦法。維護游客的安全,不能仰仗于個人的自覺,而是出于景區的管理與服務。
從這起事件可以看出,有些景區在預警和疏導游客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該景區的兩條索道因工程改造而關閉,是導致大量游客滯留山頂的主要原因。問題是,改造為何沒有提前實施、是否非得在端午假期進行,這些都值得追問。退一步講,即使改造只能在端午假期進行,在預警和疏導游客時,就應該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從而采取比往年更加嚴格的限流措施。
信息時代,可以通過很多渠道收集數據,比如火車票和酒店床位銷售情況、高速公路的車輛流量等,對熱門景區的人流進行精準預判。尤其是,端午假期只有3天,前后兩天時間多花在路途上,游客相對分散,中間一天時間最容易出現游客大量聚集現象,這一點也不難作出判斷。當游客人數接近或超過景區承載能力時,就應該迅速進行預警和疏導。但近年來,游客大量滯留景區的事件屢有發生,說明景區在預警和疏導游客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游客扎堆滯留,或許還與景區存在僥幸心理有關。來景區的游客越多,門票收入就越高,游客滯留只要不太嚴重,景區樂見通過增加人流而帶來更高收入。但安全問題無小事,景區理應將游客的安全放在首位,將景區的利益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能在預警和疏導游客方面積極作為,確保游客出行更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