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近幾年的鋰價走勢猶如“過山車”,其實一點也不為過,尤其是今年以來的這波雙倍腰斬和迅速回升。
(相關資料圖)
今年1-4月,受燃油車企發起價格戰以及汽車銷售淡季的影響,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放緩。而在去年鋰價不斷上漲的驅動下,鋰資源產能不斷增加,市場在短期內出現的供應過剩,驅動鋰價格急速下降。
5月后,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開始重回快速增長通道,市場對鋰的需求上升,加之前期鋰價下跌使部分礦山與精煉廠停產,市場供應下降,供需關系重新平衡,鋰價出現反彈。
作為未來大勢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生產成本(電池成本約占整車成本的40%-60%),大漲大跌的鋰價也因此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
行業認為,未來鋰價可能進入深度博弈區,而當下樂觀派和悲觀派更是各持己見。
田瑀在最新一期慢思考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上述分歧形成的根本原因——雙方對于需求的判斷和假設不同。
“鋰礦的擴產幾乎是產業鏈中最長的,從供不應求到供給的實際增加有很長時間的時滯,同時景氣中的擴產由于各種各樣的因素往往低于預期,這就是在鋰礦資源長期并不稀缺的共識下會產生樂觀派和悲觀派的原因。”
那么延展到投資上,又會有怎樣的影響?
「 田瑀的慢思考 」
自2020年下半年至今,鋰價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大周期。從4萬元/噸價格到60萬元/噸,再從60萬元/噸到15萬元/噸,現在從15萬元/噸到30萬元/噸……波動之劇烈,并不多見。
2023年的世界動力電池大會雖然不像去年那樣劍拔弩張,但鋰礦價格的走向依然備受關注和爭議。大會上,悲觀的人認為,鋰礦本質是制造業,長期來看鋰礦資源并不稀缺,隨著技術的進步成本可能還會進一步下降,合理的利潤空間加成才是鋰礦價格的歸宿。
這里引用媒體報道中呈現的某上市公司董事長的觀點:
“因為在正常的情況下,從鹽湖到鋰輝石,成本都是在3萬塊錢/噸到8萬塊錢/噸左右。賣到了60萬元/噸,全世界的資本都會進入這個市場,進行鋰鹽供應。最終結果達到平衡,然后供過于求,發生價格戰,最終可能再回到5萬塊錢。
但我認為這種水平也是不合理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鋰鹽不能賺錢,碳酸鋰企業要開始虧錢。”
他還提出了鋰價應10萬元/噸,依據是去年公司產品大部分鋰鹽來自貧礦,成本在10萬元~25萬元/噸。一旦進入理性階段,10萬塊錢應該是一個合理區間。
當然,樂觀的人不這樣看,認為上游鋰礦的產能建設時間較長,而需求增速很快,這樣的供需關系才是決定鋰礦價格的關鍵,而非成本。
個人認為,鋰礦資源本身并不稀缺,如果再考慮到鋰資源本身的回收效率,那就更加不缺了。因此長期來看,鋰礦價格將符合大多數制造業的定價模式。但這個過程如何實現,多久實現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主要原因就來自于樂觀派的供需錯配原理。
供給的建設需要時間,鋰礦的擴產周期我在過去的文章里有過仔細闡述,歡迎大家翻閱,結論就是——鋰礦的擴產幾乎是產業鏈中最長的,因此從供不應求到供給的實際增加有很長時間的時滯,同時景氣中的擴產由于各種各樣的因素往往低于預期,這就是在鋰礦資源長期并不稀缺的共識下會產生樂觀派和悲觀派的原因。
其實仔細拆分看大家的邏輯,都沒問題,至于誰對,最終取決于需求的增速。不嚴謹地具象化一下,那就是,即使我們都認可最終會達到1億輛新能源汽車的銷量,20年完成和10年完成對于鋰礦而言,價格將天差地別,而雙方的悲觀和樂觀也都隱含著自己對于需求的假設。
回到投資,你會發現,在事前的企業價值評估中10年(達到1億輛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的假設大概率算不上可靠,但這不代表10年的概率極低,因此如果需求超預期爆發,那價值型的管理人通常很難找到合適的價格的,這也是我們過往錯過一部分機會的原因——不是不研究不理解企業,也不是企業沒有護城河,而是事前的樂觀的需求預期缺乏判斷依據和置信度。
「 聰投的小追問 」
問 雖然鋰價大漲大跌,但最近不少鋰鹽上市公司紛紛公布了擴產計劃,意味著什么?這是否會增加未來鋰價短期走勢的不確定性?
田瑀 鋰礦企業的擴產是應有之義,當下價格下的盈利能力仍然吸引,保持或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是個體理性的決策,但這就意味著未來鋰礦的供應將持續增加,利潤調節的供需變化就是市場的力量,雖然有時滯,但很難缺席。當下的擴產計劃往往對短期的供給影響不大,因此對短期價格影響更大的是過去幾年的擴產計劃和當下的需求波動。
問 不止是鋰業,對需求的判斷和預測在其他很多行業同樣重要,所以如果落實到投資層面,如何提高從需求端出發判斷的準確率和置信度?
田瑀 對長期需求的判斷往往并不困難,比如長期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將提升至極高水平;但想準確判斷明年提升到什么水平卻是個難題。
不過對于我而言,這個矛盾并不突出,因為通常我對于短期需求的判斷都是建立在理性下的保守,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保守一定是理性下的,而不是盲目的悲觀。
當然這樣的保守是從投資的角度出發,對于需求的假設也會影響對估值的要求,我采取的是置信度優先的方式,因為這樣的判斷雖然可能會錯,比如真實的情況由于一些意外因素比我們想象的樂觀,但這個錯誤的代價是我們能夠承受的——事后來看錯失一次機會。
在保證置信度的前提下提升準確率不是沒有努力的空間,個人理解對于價值型管理人來說,需要通過學習研究努力提高認知能力,從而更接近上文中提到的“理性”、遠離“盲目”的悲觀,從而使得理性下的保守并不離譜。這也是我不斷學習、事無巨細研究的目的之一。
問 數據表明,動力領域和儲能領域對鋰的需求在穩步提升,而傳統領域和3C領域正不斷減少,尤其是動力領域到2025年的需求占比預計達60%左右,可以說鋰價與新能源車越來越深度捆綁,相較于最近勢頭更旺的人工智能,新能源車回落明顯,長期來看,你對新能源的態度是怎樣的?
田瑀 長期來看,對于新能源需求我很樂觀,預計未來需求將持續增長……,在各個領域里的滲透將不斷深入,這是很重要的長期趨勢。
但作為股東而言,我更關注企業之間的差異,在需求持續增長的過程中,哪些企業能夠建立自己的銅墻鐵壁,在新能源領域有一些企業的優勢已經比較明確,值得長期關注。
編輯/lamb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