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投資者,總是同時相信兩套對立的觀點,但每次只交易其中一個,交易邏輯越單純,對錯越容易分辨,效果越犀利。
(資料圖)
兩個對立的觀點
前段時間,有研究員向我推薦了大煉化板塊的一個邏輯:
海外成品油裂解價差持續創歷史新高,背后有供給側出清的大邏輯,在疫情及「雙碳」影響下,海外累計丟失約2億噸/年煉能,約合中國國內近年來已達產民營大煉化產能3.3倍,成品油價將大概率處于高位且長期維持。
而國內新的民營煉化投產也處于末期,未來新增產能有限,且盈利能力遠超傳統煉廠。民營大煉化還有全球最大體量的新材料產能,提供高成長邏輯,對于當前處于景氣底部的烯烴鏈將帶來中長期的結構性景氣反轉。
如果看到這,你覺得這個板塊就是下一個「煤炭股」的話,別急,我再給你展開一個完全負面的邏輯。
就這個觀點,我請教了一個石化研究員,他表示完全無法認同。
理由很簡單:從原油周期看,歐美經濟走向衰退,當前的油價大概率處于一個向下的周期,重回40美元以下,在這個過程中,煉化廠的庫存跌價損失將嚴重拖累利潤,就算出現了一個小概率事件,油價維持在目前的水平,煉化廠的利潤也談不上有多好。
他認為,別看現在估值低,油價下跌,股價還有腰斬的空間,即使油價不跌甚至上漲,一年內股價的上漲空間也有限,屬于賠率很低的機會。
我特意把這兩個對立的邏輯拿出來比較,非常明顯,看好邏輯是從供給和成長角度去看好行業的遠期價值,看空邏輯是從需求和周期的角度看淡中期趨勢,前面更強調中國的大制造因素,而后者是全球經濟視角下的趨勢判斷。
這兩方觀點還隱含著一個更大的分歧——通脹的持續性,原油價格會不會長期走高?
前者隱含了一個今年特別流行的觀點,綠色通脹下,油價不會回到原來的區間;而后者認為原油作為全球大宗商品之母,戰略儲備物資,定價機制非常復雜,不能用供給中的某一個變量來判斷周期的變化。
應該聽誰的呢?
不重要,關鍵是股價聽誰的。
幾個走時不一樣的手表
經常聽到很多散戶抱怨自己的信息渠道太閉塞,不知道如何決策;可職業投資者或機構投資者,最大的困惑是類似上面的情況,信息渠道豐富,但太多矛盾的邏輯或觀點。
比如近期大熱的政策貼息貸款的科學儀器:
A專家,高校采購方:近兩年拖延下來的非常迫切的需求,國內設備審批通過概率更高
B專家,行業高管:目前沒有看到訂單,高校意向這次更傾向于國外產品,防止以后買不到
醫療設備采購也是如此:
C專家:縣級醫院的采購熱情還是很高的,特別是國產設備
D專家:醫院對貼息貸款很謹慎,如果還不起院長是要進「老賴」名單的
散戶的問題是沒有「手表」,不知道時間,最后決策只能「看圖」;專業投資者的問題是幾個時間不一樣的表,還是不知道正確的時間,聽了一圈專家的意見,最后決策還是要「看圖」。
實際上,這些信息并不矛盾,任何板塊或公司都同時存在各種邏輯,如果只有利好或利空,那股價早就漲上天或跌破產了,投資者也必須理解所投資公司的全部核心邏輯,不管是利空的還是利好的。
認知是一回事,可交易又是另一回事,正面負面邏輯并不會相互抵消,而是此起彼伏,某種環境下會展開正面邏輯,另一些環境下又會展開負面邏輯。
而交易只能交易其中的某一個邏輯,交易邏輯越單純,對錯越容易分辨,效果越犀利。所以,更重要的是理解這些利好和利空邏輯是如何體現在股價上的?
股價漲跌的背后
很多人都覺得股價上漲是因為買入的人多,下跌是因為賣出的人多,但實際上,買入和賣出的數量金額永遠是相等的,直接的上漲原因是「主動性買盤」,即對著賣盤持續買的投資者,下跌原因是「主動性賣盤」,即對著買盤持續賣的投資者。
如果誰也不去主動買或賣,股票就沒有成交,只有掛單。
為什么投資者要主動買或賣呢?當然是在交易「利空邏輯」或「利好邏輯」。
以前面的民營大煉化為例,主動性買盤認為,接下來的供給邏輯和成長邏輯將會成為公司業績的主導邏輯,股價將會大趨勢向上;主動性賣盤則改變了之前所持的利好邏輯,認為全球進入衰退已成定局,原油向下周期已經明確,利空邏輯將會繼續發酵,股價將繼續下跌。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與直覺相反的現象,所有「持股者」,都是潛在的做空力量,區別只在于現在賣出還是未來賣出;所有的「持幣關注者」,都是潛在的做多力量,區別只在于現在買入還是未來買入。
于是,所有的關注者,形成左下角的多方大本營,因為利空邏輯而保持關注;所有持股者,形成右上角的空方大本營,因為利好邏輯而繼續持有。
交易中掛出的買盤和賣盤相當于這兩個大本營中派出的先鋒部隊,而主動性買盤和賣盤在成交后,就轉化為對方的力量。
這里還有一個違反直覺的地方,持股者的持有邏輯是利好邏輯,這沒錯,但為什么說關注者關注的是利空邏輯呢?
仍然以大煉化板塊為例,就我個人的觀點,我是看好民營大煉化企業的長期投資價值的,長期而言,成長性會占據更大比例,但這個過程可能非常的漫長,當前很難說到了底部,如果明年的油價真的向下跌,那大煉化在目前的位置上再腰斬的可能性也是有的,而這些企業幾年之內新材料都不會占據很大的份額。
所以關注者保持關注或不急于買入,表面原因是股價不夠便宜或不夠確定,深層原因是在等待利空因素的發酵或消失。
所以,股價就在「關注者持續出手」與「持有者持續轉變」的過程中,周而復始的進行上漲與下跌的運動,投資者如果只能理解認同其中一方的邏輯,本質是在看天吃飯,與賭博無異。
本文使用大煉化企業作為重點案例,因為這個周期性的行業看多和看空的投資者,大致勢力均衡,對立的觀點,大家都能心平氣和地接受。
但在某些經典的長期成長行業中,或者那些被投資者長期拋棄的行業,由于股價長期走強或低迷,投資者特別容易陷入其中的某一派的觀點,一旦出現了趨勢性的拐點,投資者就會損失慘重,比如醫藥,比如白酒。
單一邏輯的過度演繹
有一個經驗,股價在高位的時候,利空因素更容易發酵,股價在低位的時候,利好因素更容易發酵。
但這個經驗并不一定正確,同樣經常出現另一種情況:在高位的時候,投資者對反復出現的利空因素視而不見,在低位的時候,投資者對反復出現的利好因素視若罔聞。
這兩個相反的經驗,從視而不見、到利空不跌利好不漲,到杯弓蛇影,剛好是股價見頂和見底的過程。
本輪醫藥行情,看似突然,實際上已經經歷過這三個現象:
對利好視而不見:2022年9月8日,種植牙集采結果,中標價格是之前寧波集采的兩到三倍多,結果通策醫療股價漲了兩天后,又全部跌回來。而同時發出的鼓勵醫院采購醫療設備貼息貸款的文件,市場更是一點反應都沒有。
利空不跌階段:9月27日的脊柱耗材集采,因為此前集采當成利空,所以股價也是先跌一大波,最后降價幅度其實跟2021年的關節集采差不多,也有60%,骨科的公司,開盤平淡,沒想到之后一路大漲,投資者四處找利好。
對利好更敏感階段:10月14日,福建電生理集采細則出臺,降幅大于30%,即可中選,同時,22省IVD生化試劑集采方案,報價降20%即可中選,這算是一個明確的利好了,市場不但開盤就給了反應,全天更是打了滿分,當天醫藥股全線暴漲,20厘米股票刷屏。
醫藥股近一周的行情,就是把所有醫藥的正面邏輯全部拿出來演繹一番,之所以這么極端,正是因為之前市場把所有的負面邏輯全部拿出來演繹了一遍又一遍。
前面的模型說到,關注者是「多方大本營」,關注的是利空邏輯何時演繹結束。但投資者并非總是理性的,長期過度演繹的利空,容易讓投資者對基本面的變化麻木,「多方大本營」中被「長期忽視者」占據,就像「狼來了」一樣,利好真的來了,又不敢相信了。
另一個極端是長期過度演繹的利好,導致本該是「空方大本營」的持股者中,出現相當比例的「長期鎖倉投資者」,長期高位大幅提高了投資者對高估值的容忍度,對基本面利空邏輯的演繹極度麻木。
白酒因為商業模式好而被認為是長期投資的典范,加上有茅臺這樣的「A股一哥」坐鎮,有一堆次高端白酒大牛股,多位大V加持,白酒投資成為A股神話。
但白酒的商業模式并非無懈可擊,仍然有較弱的周期性。
白酒的周期性來自渠道庫存,廠商希望渠道多進貨,渠道因為白酒耐儲存且可以漲價,也愿意壓庫存,渠道實際上是在為企業加杠桿,終端實際消費增速10%,經過庫存加杠桿后,就變成了20%,同樣,在下行期,終端實際消費增速從20%降到10%,以前3個月的庫存就變成了6個月,由于渠道要消化,企業的業績就變成了不增長或負增長。
這個白酒的典型負面邏輯,幾乎所有的名酒,包括茅臺都遇到過,但因為商業模式太過優秀,也因為近五年剛好是行業龍頭集中期和消費升級期,而容易被選擇性忽略,但到了經濟下行期的末期,如果茅臺無法持續提價,最終白酒的周期性就會再度顯現。
白酒幾年的牛市,培養了一批「價值投資者」,相信某一個商業模式很好的板塊是「日不落帝國」,一路持倉就能躺賺,賺不了錢是意志不夠堅定。
然而天下沒有只靠商業模式好就能賺的錢,白酒也一樣,如果茅臺被市場確認沒有提價的能力,次高端提價通道關閉,負面邏輯就會完全展開,這些長期鎖倉的投資者,會提供源源不斷的「空頭部隊」,白酒的調整幅度也許不會很大,但時間可能遠超想象。
拐點處交易邏輯而非交易現實
很多讀者看完一圈我的文章,說論述很精彩,可結論呢?看空還看多?買入還是賣出?
非常抱歉,即使不考慮合規問題,我也不會給你一個明確的買賣結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把所有的利好和利空邏輯都展現出來。
很多投資者思維中都有一個致命缺陷,接受了一個邏輯之后,就很難再同時接受完全相反的邏輯。看了一篇「原油價格歷史性大拐點」,如果認同,就無法再接受油價還會跌回40美元的觀點;認同白酒是長期最優質資產后,又無法再接受白酒也有周期性,茅臺估值未來還可能回到20多倍的觀點。
也許是我們的教育總是喜歡灌輸絕對真理,強調大是大非,而很少有批判性思維的原因。
結果,專注成長風格的投資者,看什么都像成長,擅長利用周期的巨大波動獲利的投資者,看什么都是周期。
「成長型選手」習慣不停地尋找新的獵物,不停試錯;「周期型選手」總是在熟悉的幾個擁有巨大周期波動的品種中,等待幾年一遇的良機出手。當兩者狹路相逢,自然容易互道SB。
股價的長期底部與頂部的拐點處,通常交易的是邏輯而非現實,需要在毫無希望時看多,在繁榮喧囂中看空,邏輯代表「應該怎樣」而非「現在是怎樣」,此時的投資者不需要財報和訂單,不需要高頻數據,而需要穿越現實迷霧的理性思考。
編輯/Vi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