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科技公司將「創意」用到了裁員上。
在傳統印象之中,硅谷一直都是世界的創新中心,在這里孕育出了一大批改變生活、生產的科技巨頭,如我們所熟知的蘋果、微軟、谷歌、Meta、甲骨文、英特爾、思科、惠普等等,他們在硅谷開發出了一個個「天馬行空」的創新產品,如Windows 95帶來了一個留存至今的功能——開始按鈕與任務欄,硅谷在過去一直都是創新與發展的代名詞。
然近些年隨著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以及中國產業鏈與產業集群差距縮小,硅谷在全球的相對優勢進一步縮小,在高速增長的時候一般是瑕不掩瑜,而隨著技術本身進入瓶頸期,硅谷科技巨頭再難推出技驚四座的產品,其問題也就漸漸暴露出來了,其導致的直接結果便是業績下滑、市值下跌。
(資料圖)
例如2021年第二季度,微軟公司凈利潤為167.28億美元,第三季度凈利潤為200.75億美元,第四季度為187.65億美元,2022年第一季度為167.65億美元,第二季度為167.98億美元。同時,今年以來,微軟公司市值下跌了30%。在此背景下,硅谷的科技巨頭們只能把所剩不多的「創意」用到了裁員上,其裁員手段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01、Meta:變相逼迫員工離職
在元宇宙上的春風得意是要付出代價的,而Meta的代價是公司出現巨額虧損。
Facebook母公司Meta發布的財報顯示,第二季度營收288.2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90.77億美元下降1%,凈利潤為66.8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03.94億美元下滑36%,其中元宇宙業務第二季度巨虧28億美元,稀爛的業績讓Meta歷史首次大規模預算削減,扎克伯格明確表示Meta將進行重組團隊和裁員計劃,用以削減開支和調整優先事項,也因此整出了「30天名單」。
所謂的「30天名單」計劃是指在內部考核過程中選擇至少15%的人員標記為「需要支持」,即NS(從今年7月開始,Meta的高管就陸續給各個團隊下達了NS指標,強制要求每個部門都要選擇一定比例人員列入名單),被標記為NS的人意味著其未能完成績效目標,而列進NS之后,這些員工將有30天的時間在內部尋求轉組,如果30天后在其他部門還找不到職位,那么員工就會被解雇。
雖然Meta并沒有像Snap那樣赤裸裸的大規模裁員,但明顯這是變相的逼迫員工自主離職,如果按Meta的二季度財報披露中83533 名員工計算,本輪Meta(15%)裁員將有超過12000名員工被波及。
02、谷歌:內部整合,悄悄裁員
在9月的谷歌Code Conference大會上,谷歌CEO Pichai公開表示,他希望將公司的效率提高20%,雖然20%只是其隨口一說,并不是真的要裁員20%那么多,但谷歌的的確確在悄悄裁員。
首先傳出裁員消息的是Pichai創建的屢創佳績的關鍵部門120區(后重組改名為谷歌實驗室)員工(谷歌發言人證實了這次裁員),據悉,120區是一個實驗性新產品的內部孵化器,創建6年以來已孵化出了50多個項目,包括Gmail、AdSense、谷歌新聞、GameSnacks(HTML5游戲平臺)、AdLingo(人工智能支持的對話營銷平臺)和谷歌紙板等等。
此次裁員包含120區14個實驗項目中的7個,此次裁員將導致120區的員工減少一半,谷歌發言人表示,被解雇的員工將「在谷歌探索新項目和新機會時獲得專門支持」。擱置項目的員工需要在2023年1月底前在谷歌找到新工作,否則將被解雇。
同時,根據CNBC的消息,最近Google的高管已經在給員工打預防針,如果公司即將到來的第三季度業績還不能達到預期的話,公司就會正式開始裁員。而在此之前,谷歌還放慢了招聘速度,暫停過招聘2周,谷歌的裁員靜悄悄。
03、微軟:有計劃的大規模裁員
近期,微軟證實了外媒Axios的一份報告,該報告詳細說明了多個部門的裁員情況。根據這份報告顯示,此次裁員規模雖不到 1000 人,但此次裁員范圍十分廣泛,涉及到Xbox、戰略任務和技術組織等部門。
而在7月,微軟進行了一次不小規模裁員,并將此舉描述為公司特定領域戰略調整的一部分,并表示,考慮到經濟存在衰退風險,公司計劃裁減其18萬員工中的不到1%,并大幅放緩了招聘。這次裁員的影響頗大,據悉,截至 6 月 30 日,微軟在全球擁有 22.1萬名員工,如按1%計算,7月那次裁員規模在千人以上。
7月之后,微軟還進行了一次規模在千人之上的裁員。9月18日,微軟宣布,將在第二輪裁員中裁減2100人,并關閉硅谷研究院,而此次裁員將是微軟此前宣布的1.8萬人裁員計劃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這幾次裁員微軟的矛頭都指向的是非核心部門,即創造營收能力較弱的部門。
當然,除了微軟、谷歌、Meta之外,還在大規模裁員的科技巨頭還有英特爾、Snap、推特等等。2022,硅谷卷起了裁員風暴。
編輯/phoe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