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五六月份的反彈, 現在的市場不至于像三四月份那么灰暗,但也因為7月的爛尾,再疊加8月的寒氣,似乎大家更傾向于「無為而治」,虧得不賣,解套就跑,新的不買,先「等」再說。
(資料圖)
歸根結底,還是「對市場沒信心」。人的情緒和市場表現是會相互影響,但并不會完全支配市場未來的發展。
低迷的環境下,我們可以沒信心,但卻不應該讓「沒信心」成為「不能投資」的理由。雖然「對市場沒信心」是現在的主基調,但后續的行情真的會按照悲觀的預期發展嘛?
同樣是「沒信心」,也讓我想起了2018年。一個在這幾年的行情加持下,似乎快被淡忘的年份。當時,市場一度跌至2500點以下,很多人被迫堅持到了最低點,漲回到2800點,基本跑的差不多了。信心的摧毀,可以說比起現在,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市場并沒有延續悲觀預期的發展,2019年一季度的行情,打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
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股市的劇本,但市場會不會按照大多數人的劇本走,卻無法預測。
因為現在的「沒信心」,我們選擇躺平和等待。這或許是一種預防「新增本金」再次下跌的方式,表面上看只要不參與,就等于沒風險。但不參與也只是規避了潛在下行的「顯性風險」,隱性風險仍然存在。
就像我們一起走過的2018年,投資者普遍陷入對市場的深度懷疑時,回過頭來看卻是寶貴的入場時機,并沒有影響2019年之后的行情。但2019年之前躺平和反彈就賣掉了的投資人們,我們當時在想什么?
我們其實恐懼的只是過去一年的下跌,但并不恐懼「低位錯過」的未來?世界上所有的墨守成規都不會改變一個事實: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關于過去的,我們所有的決定都是關于未來的。我們對未來一無所知,我們只有猜測。
很多投資人之所以選擇先解套或者再觀望,并不是之后就不參與了,更多的是想等到市場徹底好轉的時候才出手。但當咱們意識到市場真的開始好轉,大多都是已經形成了單邊上漲的趨勢。
背后的隱性風險之一:投資人不僅會有追高的風險,還有可能錯過了,就很難再上車;
隱性風險之二:非常容易錯過前期高安全邊際的漲幅的風險;至于其他隱性風險,大家可以自己再想想,就不一一列出了。
近期,霍華德·馬克斯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演講中也提到:
在高位買入并下跌并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在低位賣出而錯過上漲才是最糟糕的。
投資當中最有風險的事情,是看不到風險。當我們意識不到風險時,才更容易置身在風險之中。
在市場信心不足的情況下,隱性風險更容易被忽視,相反潛在下行的顯性風險卻更容易引起關注,被高度警惕,以致于我們可以更加謹慎的應對,甚至是利用。
雖說躺平或者加倉,都存在風險,但通過控制好節奏的低位吸籌來應對「顯性風險」,比防止后續的錯過和追高的「隱性風險」,從操作上來說,會更容易把握。
目前A股整體估值并不高,絕大多數板塊的泡沫在經過上半年的調整之后,已經被擠出和消化了不少。如果能利用好當前的低位,控制好加倉節奏,即便短期內或許還是會因市場的回調出現波動,但更長遠來看,「低位吸籌」恰恰是為未來的蓄力。
正如霍華德馬克斯在《投資最重要的事》里說到:
成功的投資不在于‘買好的’,而在于‘買的好’」,也就是說你用多少錢買的,比買了什么更重要。
編輯/ r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