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機構表示,比較國內外藥企發展環境,我們依然看好產品型、平臺型公司。相比海外藥企,國內藥企在工程師紅利、臨床成本、政策環境等方面都更有優勢。平臺型的百濟神州、信達生物經過十來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產品型企業傳奇生物的CAR-T產品達基奧侖賽憑借出色的臨床效果也在海外開始迎來收獲期。
康方生物發布2022年上半年財務報告,2022年上半年公司產品銷售收入2.97億元,營業收入1.63億元,凈虧損6.92億元。
美國生物科技經歷三十余年發展,高回報和高風險并存。部分公司IPO后獲得數十倍回報,指數(XBI)回報率亦顯著高于標普500及大型藥企指數(XLV)。然而,對2004年-2018年間通過納斯達克IPO上市的424家生物制藥樣本公司進行統計,仍舊存續的有225家,占比53.1%,存續企業市值小于1億美元的有84家,占比達到37.3%;而市值超過50億美元的僅有9家,占比4%。
生物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引領行業發展,創新是不變的主旋律。自上世紀70年代重組基因技術問世以來,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速,各類創新藥的背后是技術快速的進步。從重組基因藥物到靶向治療,從抗體到ADC,近年來GCT等技術也開始飛速發展。
回顧Biopharma成長之路,產品、體系、合作、戰略缺一不可。第一三共完成合并后,經歷不斷嘗試找到了Enhertu,在ADC領域迎來創新藥轉型的機會。$安進(AMGN.US)$、$吉利德科學(GILD.US)$憑借優秀的產品組合推動公司成長,積極收并購拓展公司研究管線和發展方向,從一眾生物制藥公司中脫穎而出,完成自己從Biotech到Biopharma的升級。$再生元制藥公司(REGN.US)$堅持技術創新,搭建專有技術平臺,積極與各大藥企展開合作,經歷了20年才推出第一款產品但依然順利發展壯大。
Biotech后起之秀,憑借新產品、新平臺嶄露頭角。成立于2002年的$阿里拉姆制藥(ALNY.US)$在RNAi領域成功突圍,憑借優秀的RNA遞送技術在同類公司中取得領先。與$諾華制藥(NVS.US)$合作的長效降脂藥Inclisiran2020年12月獲得歐盟批準上市,不僅推動了心血管領域長效療法的發展,也同樣標志著把RNAi技術的應用從罕見病/遺傳病推至慢病領域。$argenx SE(ARGX.US)$成立于2008年,專注于與學術機構合作,將學術成果產業化,搭建的抗體工程技術平臺于2021年獲批全球首個FcRn抑制劑Vyvgart。
比較國內外藥企發展環境,我們依然看好產品型、平臺型公司。相比海外藥企,國內藥企在工程師紅利、臨床成本、政策環境等方面都更有優勢。平臺型的$百濟神州(06160.HK)$、$信達生物(01801.HK)$經過十來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產品型企業$傳奇生物(LEGN.US)$的CAR-T產品達基奧侖賽憑借出色的臨床效果也在海外開始迎來收獲期。
重點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跟蹤:近期創新藥公司估值有所修復,雙抗、ADC以及GCT等技術方面有新的進展。我們對$信達生物(01801.HK)$、$百濟神州(06160.HK)$、$榮昌生物-B(09995.HK)$,$君實生物(01877.HK)$,$康方生物-B(09926.HK)$等公司基本面進行了更新。
風險提示:創新藥降價幅度超預期;新藥研發失敗風險;行業競爭激烈程度超預期;新藥審批進度不及預期
編輯/so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