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俄油體系正在形成,與之相對的是一個俄油體系。
2021年,俄羅斯占歐盟天然氣進口的45%,石油進口的27%和煤炭進口的46%。默克爾時期,德國為保障天然氣供應,推動「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上馬,從俄羅斯經波羅的海,繞開烏克蘭和波蘭,把天然氣輸送到德國和歐洲。
即便在上世紀冷戰時期,西歐也要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但是俄烏戰爭后,歐盟這次要不惜一切代價地要在能源領域「去俄羅斯化」。在安全危機甚至核威懾下,歐盟前所未有地團結起來,德國大幅增加了軍備支出,瑞士也改變了中立立場。
3月8日,歐盟委員會發布了一個更具體也更堅決的能源獨立路線圖——《歐洲廉價、安全、可持續能源聯合行動》,最重要的一條是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歐盟要在2022年底前減少2/3的俄氣進口,在2030年前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進口依賴。德國的目標是,到今年年中俄油進口量減半,到今年年底俄油進口量降至零并且俄氣進口量大約減半,逐步擺脫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
一方面,作為俄羅斯能源的短期替代,歐盟將從挪威和阿爾及利亞進口更多的管道天然氣,也將增加美國和卡塔爾的液化天然氣進口。
根據EIA數據,2022年1月,美國液化天然氣占歐盟27國和英國的進口量,已經從2021年的26%升至一半以上。德國也和卡塔爾就液化天然氣供應達成長期協議。
另一方面,歐盟將加速可再生能源對俄羅斯油氣的長期替代。歐盟計劃到2030年用480GW的風能和420GW的太陽能替代1700億方的俄氣進口。
德國計劃2035年實現100%可再生能源供給,其中2030年風光占比要達到80%,2035年要達到100%;光伏新增裝機量發電從今年的7GW增加到2028年的20GW,陸上風電新增裝機從今年的3GW增加到2027年的10GW,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從今年的不到1GW增加到2030年的9GW。
歐盟這次下定決心要推進「能源去俄化」,以往正常時期,70%以上的烏拉爾油通過海運出口到歐洲,而現在歐洲買家正在避開廉價的烏拉爾油。
一個非俄油體系正在形成。與之相對的是一個俄油體系,打折的原油正在流向價格敏感的亞洲買家,比如印度和中國。
這兩個體系之間的價差,現在維持在30美元左右。
只要俄羅斯長期被西方經濟制裁,那么石油市場的平行定價體系就可能長期存在。如果兩個石油體系長期維持30美元的價差,意味著什么?
第一,歐元區的制造業成本和經濟。
按照歐盟和亞洲現在的能源價格計算,最便宜的發電能源仍然是煤炭,其次是燃油,最貴的是天然氣。如果用燃油發電,30美元的油價價差基本上對應了0.06美元(約0.07歐元)的度電成本。
今年1月,德國電價已經超過了40歐分/度(口徑為年用電量 4,000 千瓦時的家庭),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8%。額外7歐分的價差,進一步削弱高耗能行業的競爭力。
今年3月,德國和歐元區ZEW經濟景氣指數掉至-39.3和-38.7,兩者上次跌至-40時,是20年新冠疫情、11年歐債危機、08年金融危機。
德國《可再生能源法》列出的高耗能行業清單主要有以下8類:(1)采選類;(2)農副產品類;(3)紡織、木材、紙漿類;(4)石化和化工產品;(5)玻璃、陶瓷、建材等非金屬礦物制品;(6)鋼鐵;(7)有色金屬;(8)電子元件、磁性和光學介質和蓄電池。歐洲制造業特別是高耗能行業將經歷成本沖擊帶來的份額轉移。
第二,中國的出口和匯率。
過去兩年,中國出口保持高景氣,原因是全球供應鏈受疫情反復襲擾,中國在疫情中(奧密克戎之前)憑借行政化的防疫優勢保持了供應鏈的完備性,出口份額提升,賺走了疫情紅利。
奧密克戎之后,海外疫情持續緩和,全球供應鏈修復可能導致國內出口份額再度回落,但是俄烏戰爭分裂了全球石油定價體系,可能又給中國(和印度)帶來能源密集型行業份額提升的新一輪紅利。
疫情期間出口份額提升幅度較大的高耗能行業,主要有以下三類,如果中國能在兩個石油體系之間長期賺差價,這些行業的全球份額還會繼續提升。(1)醫藥和化工品,如藥品、雜項化學產品、塑料及其制品、有機化學品、鞣料涂料等;(2)機械和金屬粗加工產品,如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賤金屬工具、鋼鐵制品等;(3)整車和汽車零配件。
出口份額提升帶來的經常賬戶盈余,支持了人民幣的相對強勢。雖然中國經濟和貨幣政策均與美國背離,但在出口高景氣的支持下,人民幣匯率與中美利差出現了持續的背離。2年期中美利差已經倒掛,但匯率依然維持在6.3-6.4之間,上一次中美利差在這個水平是2018年11月,當時匯率已經連續貶值至接近破7。
另外,俄羅斯和沙特用人民幣交易石油增加了人民幣的結算范圍,美國對俄羅斯銀行的SWIFT制裁也削弱了美元在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這刺激了人民幣的避險屬性和數字貨幣加密貨幣的應用。
另一方面,在兩個石油體系之間賺差價,以及人民幣擴大結算范圍和提升避險屬性地位后,對美元體系構成了挑戰,又可能引來對中國的貿易和金融制裁。人民幣成為強勢貨幣和中美金融摩擦升級在未來可能成為常態。
風險提示
石油體系價差無法長期維持;西方對俄制裁力度不及預期;中方采購俄油力度不及預期
編輯/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