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港股基建板塊走強,截至發稿,中國中鐵漲超6%,中國中冶、中國鐵建和中國交通建設均漲超4%。
消息面上,4月6日的國常會上指出,要適時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更好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中泰證券指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基建發力穩增長的政策預期明顯上升。從「補短板」的角度看,我國當前基礎設施存量水平如何,和發達國家存在哪些差距,可能是影響未來舊基建增長空間的關鍵。
我國基建存量和新增投資「雙第一」。2019年,我國公共資本存量(不變價)高達30.19萬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一,當年公共投資規模(不變價)為31240億美元,同樣位列世界第一。即使考慮到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從人均角度看,基建水平同樣排名靠前。2019年人均公共資本存量和人均公共投資分別排名全球第37位和第13位。
我國目前基建發展明顯超前。一般而言,人均公共資本存量與人均GDP、人均收入、人均財政收入、城鎮化率均呈顯著正相關。從樣本數據擬合結果看,我國目前人均公共資本存量明顯高于擬合值,意味著基建發展水平超前于其他經濟社會指標。對比美、日、新等三個典型發達國家,在公共資本存量相近時期,我國人均GDP、人均收入、人均財政收入、城鎮化率都屬于最低水平,同樣表明我國當前人均公共資本存量規模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并不匹配。
我國當前公共投資水平(每年新增基建投資規模)偏高。對比美、日、新等三個典型發達國家,在公共資本存量相近時期,我國公共投資占GDP和財政收入的比重均處于較高水平。這也從側面表明我國基建投資持續高增長可能不符合客觀經濟規律,存在減速降檔的必要。
由于基礎設施包含多個領域,我們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四個方面,將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按照總量、密度(與國土面積比值)、人均水平等三個維度進一步對比分析。從結構層面看,個別領域存在明顯短板。
交通運輸:人均規模偏低。截至2020年底,我國鐵路運營總里程為14.63萬公里,位列世界第二,但鐵路密度和人均鐵路里程與主要發達國家差距較大;我國鐵路貨運密度和客運密度分別位列世界第二和第四;公路總里程達501.25萬公里,達世界第三,但我國公路總里程密度和人均里程僅高于個別樣本國家,與大多數發達國家差距較大;2017年中國貨柜碼頭吞吐量(245百萬TEU)達世界第一,人均水平也與主要發達國家一致;2020年航空貨運量排名世界第二,客運量排名世界第一,但人均水平均低于主要發達國家。
能源:管道運輸能力有待提高。2021年中國油氣管道總里程累計約為16.5萬公里,排名世界第三,但人均里程和管道里程密度遠低于發達國家,管道運輸能力有待提高,主要因為我國目前能源結構仍以煤炭為主,因此對油氣管道依賴度相對較低;2018年中國發電量達7111.8TWh,占世界總量的26.7%,中國人均耗電量為3905千瓦時,僅為第一名加拿大的四分之一,不過我國在電力基礎設施服務效率方面表現較好。
通信:仍有較大提升空間。2020年中國每百萬人僅擁有948臺安全互聯網服務器,在樣本國家中僅高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當于第一名丹麥的0.3%;中國每百人僅有65人使用互聯網,而丹麥、加拿大和韓國等國個人互聯網使用率高達95%以上。不過,我國移動端通信條件較好,移動蜂窩網絡覆蓋率高于世界均值10個百分點。
水利:供水可靠性和安全性偏低。2018年,我國供水穩定性評分為64.9分,僅位列全球第68位;接觸不安全飲用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8%,全球位居第74位。
風險提示:國際口徑的相關基建指標和國內相關統計存在數據分歧;不同國情下,基礎設施發展水平可能存在個體差異。
編輯/Cor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