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特斯拉(TSLA.US)$在德國的新工廠本月開始投產,大眾汽車距離其20億歐元(22億美元)的電動汽車工廠的最終計劃確定也只有幾周的時間,大眾汽車希望這將使其趕上其美國競爭對手。
特斯拉表示,在位于德國首都附近格倫海德的新工廠,生產一輛Model Y只需10小時,而大眾汽車生產ID.3電動車所需時間是其三倍。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大眾汽車目前的目標是通過使用大型壓鑄等技術,同時將汽車零部件數量削減數百個,從而縮短「Trinity」電動汽車工廠的生產時間,該工廠預計將于2026年投產。
大眾汽車品牌生產主管Christian Vollmer表示:"我們的目標很明確:我們希望為生產設定標準。如果我們能做到10個小時,我們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Vollmer表示,大眾汽車的生產率一直在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提高,但要想保持在歐洲市場的領先地位,必須實現更大的增長,但他沒有提供新的百分比目標。
大眾汽車是僅次于日本豐田汽車的世界第二大汽車制造商,擁有一系列品牌,從斯柯達、西雅特、大眾到奧迪,保時捷和賓利在歐洲電動汽車市場占有25%的份額,領先于特斯拉13%的份額。
但特斯拉在德國的存在加大了德國汽車制造商掌握并提高電動汽車產量的壓力,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迪斯(Herbert Diess)警告稱,德國汽車制造商必須加快速度,以免在自己的地盤上被打敗。
特斯拉是行業轉型推動力
大眾汽車的目標與業界簡化產品范圍和精簡生產的更大趨勢相一致,同時,汽車制造商們都在爭相尋找資金來資助電動汽車轉型,并追趕像特斯拉這樣無需同時生產電動汽車和內燃發動機汽車的競爭對手。
麥肯錫合伙人Evan Horetsky稱:「特斯拉真的點燃了減少零部件數量、制造更簡單產品的動力。傳統制造商的處境更加艱難,因為他們必須維持現有訂單。」
特斯拉的一位發言人表示,該公司能夠在10小時內在德國生產Model Y汽車的原因之一是,其使用了兩臺巨型鑄造壓力機,為汽車尾部施加6000噸的壓力。
其格倫海德沖壓車間可以在6分鐘內生產17個部件。隨著6個巨型壓力機正在準備中,特斯拉將使用巨型壓力機制造汽車前部。特斯拉發言人表示,這就是特斯拉快速生產的原因。
大眾汽車計劃采用的巨型壓鑄技術是特斯拉推廣的,以替代更勞動密集型的方法。德國豪華汽車制造商寶馬過去曾拒絕使用大型鑄件,理由是維修成本較高,而制造成本較低。
但支持者表示,自動駕駛技術將降低事故發生率,制造咨詢公司Munro & Associates總裁Cory Steuben指出:「特斯拉正在設計一款最可能不會發生嚴重碰撞的汽車。」
「人機合作」
盡管大眾汽車可以在德國和西班牙分別用18小時和14小時生產途觀和Polo等特定車型,但其電動ID.3——由一家同時生產大眾3個品牌6款車型的工廠生產——組裝起來仍需要30小時。
在Trinity工廠,通過自動化,多個工作步驟將被壓縮成一個,縮小車身車間的規模,減少需要不舒服的體力勞動工作數量,這被稱為「人與機器人合作」的擴展。
大眾汽車不計劃在沃爾夫斯堡的新工廠安裝巨型壓鑄機,而是使用160公里外卡塞爾工廠的設備,并用火車運輸產品。
摩根大通預測,特斯拉在格林海德的工廠2022年將生產5.4萬輛汽車,到2023年將生產28萬輛,到2025年將生產50萬輛汽車。
大眾汽車去年在全球交付了約45.2萬輛純電動汽車,但還沒有為Trinity設定產量目標。該公司的目標是在全球范圍內生產4000萬輛汽車,到2030年,其全球產量的一半將是全電動的。
去年生產了93.6萬輛汽車的特斯拉表示,它的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實現每年2000萬輛的上路量,大約是目前全球最大汽車制造商豐田汽車年產量的兩倍。
不過,隨著特斯拉在德國的擴張,它可能會面臨許多挑戰,從確保更多的水供應,到工廠附近的光污染和擁堵,以及憤怒的環保組織等。2021年10月,馬斯克稱:「開始生產很好,但批量生產是困難的部分。實現量產所需的時間將比建廠所需的時間更長。」
編輯/so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