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偉宏觀探索
近期,俄烏沖突升級的背景下,原油價格大漲至100美元/桶附近,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處于行情上半場?
需求改善、供給受限,共同推動油價漲至100美元附近
近期,油價大幅上漲、一度站上100美元/桶關口,市場觀點對后市研判分歧較大。2021年12月以來,原油價格接連突破80、90美元/桶,一度站上100美元/桶關口。目前,Brent、WTI油價已分別較年初上漲26%、20%,漲幅遠遠超過了黃金、銅及美股等其他大類資產。油價短期極為強勢的表現,使得部分市場觀點提出本輪油價頂部已現,也有部分觀點提出油價有望漲至120美元/桶以上。
本輪油價上漲,俄烏沖突僅是導火索,背后的需求改善、供給受限才是核心推手。歷史回溯來看,大部分時段,需求決定了油價的趨勢方向,供給影響空間。本輪油價飆升的直接導火索,是俄烏沖突持續升級、打壓原油供給預期。同時,OPEC+維持謹慎增產,美國頁巖油資本開支緩慢,屢屢打消市場對原油供給放量的擔憂。越來越多的發達經濟體陸續完全防疫措施,大幅提振原油需求預期。
短期來看,疫情退潮提振需求,OPEC定價權強化,油價易上難下
2022年,疫苗放量、疫情退潮下,全球「場景修復」,有望進一步提振原油需求預期。2021年全球經濟活動深受疫情反復干擾,背后是疫苗供給不足。2022年,上市疫苗供給充裕,加之全球近6成人群已完成完全接種、新冠藥物亦有面市,疫情影響或將快速「退潮」,帶動全球性「場景修復」。這一背景下,全球出行強度有望恢復至往年正常水平,意味著原油需求預期依然有望進一步改善。
供給端,頁巖油增產潛力受限,OPEC定價權強化,或推動油價易上難下。資本開支意愿低迷、新增鉆機緩慢、油井庫存枯竭等影響下,美國頁巖油潛在增產或低預期。身為原油市場的頭號玩家,OPEC核心成員國對原油的定價權達到空前高度,有望維護供給穩定。市場所擔心的伊朗原油供給,實際釋放力度存疑;替代能源生物燃料,考慮到上游糧食通脹已「自身難保」,大幅增產的概率不大。
中長期來看,能源轉型下的能源價格高企,或將成為通脹的「灰犀牛」
在能源轉型的過渡期,傳統能源資本開支低企、價格高企,可能成為「新常態」。站在能源轉型框架來看,為給綠色能源「讓路」,傳統能源資本開支低企,大概率并非暫時性的。在能源轉型的過渡期,綠色能源盡管更環保、經濟,但產能增長緩慢且穩定性不及傳統能源,可能意味著能源價格高企將演變為新常態。與此同時,極端天氣頻頻發生,還容易階段性放大能源短缺、加劇價格波動。
總結而言,持續高位的能源價格,不僅是能源轉型的「陣痛」,更是被低估的通脹「灰犀牛」。對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僅僅意識到能源轉型下的能源價格高企是遠遠不夠的,而是應該積極作為、打壓潛在通脹風險。以美國為例,CPI能源項的占比高達7.3%,CPI的歷史走勢與油價高度相關、穩健性高。2022年油價中樞如果維持在95美元/桶附近,對CPI同比的直接貢獻將達到1.3個百分點。
報告正文
一、需求改善、供給受限,共同推動油價漲至100美元附近
近期,油價大幅上漲、一度站上100美元/桶關口,市場觀點對后市研判分歧較大。2021年12月以來,原油價格一路上漲,接連突破80、90美元/桶,甚至一度站上100美元/桶關口。
截至2月25日,Brent、WTI油價已分別較年初上漲26%、20%,漲幅遠遠超過了黃金、銅及美股等其他大類資產。油價短期極為強勢的表現,使得市場對后市研判的分歧越來越大。部分市場觀點提出本輪油價頂部已現、接下來進入回落通道。
相反,也有部分市場觀點提出油價擁有巨大上漲空間,未來有望漲至120美元/桶以上。
作為「大宗商品之母」,油價的趨勢方向主要由全球服務業景氣變化主導。作為「大宗商品之母」,原油的價格變動直接受供需格局影響。同時,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2次石油危機后,油價的決定機制逐漸穩定下來。其中,油價的趨勢方向主要由需求決定。
從歷史數據來看,由于原油需求中的「大頭」來自交通運輸等服務業活動,以及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費國,油價的趨勢方向與美國服務業景氣變化密切相關。
由于波動較大,供給端的變化,往往影響歷輪油價的漲跌幅表現。供給端的高度集中(OPEC、美國、俄羅斯合計占比超過50%),使原油的供給容易受少數幾個產油國(或組織)的產量變化擾動,波動較大。回溯歷輪油價周期,在需求端變化相似階段,供給端壓力的不同,往往導致油價最終漲跌幅存異。
典型的如2016年至2019年,因為美國頁巖油大幅增產、推升全球原油供給,油價的周期高點明顯低于以往。
本輪油價飆升的直接導火索,是俄烏沖突持續升級、打壓原油供給預期,與3次石油危機類似。與俄烏沖突類似的主要產油國參與的戰爭,在歷史上并不罕見,以3次石油危機最為典型。
歷史回溯來看,第1次石油危機的導火索是第4次中東戰爭的爆發,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OPEC多個成員國先后宣布中斷對美國的原油出口。受此影響,油價由3美元/桶大漲至10美元/桶以上。與第1次石油危機相似,第2次、第3次石油危機爆發背后分別是兩伊戰爭、海灣戰爭。由于戰爭拖累了原油的生產、供應,全球油價隨之大幅上漲。
同時,OPEC+維持謹慎增產,美國頁巖油資本開支緩慢,屢屢打消市場對原油供給放量的擔憂。盡管疫后油價持續走高,但是OPEC+絲毫「不為所動」,按部就班地執行每月40萬桶的增產計劃。美國方面,油氣廠商2021年以來的經營現金流已升至歷史高位,但投資支出規模仍遠未修復至疫情前水平。
受此影響,美國石油鉆機數依然處于歷史低位,反過來又對油價形成強力支撐。
需求端,越來越多的發達經濟體憑借著高疫苗接種率,陸續完全防疫措施,大幅提振原油需求預期。自新冠病毒首次被發現以來,全球疫情大約每4至5個月就經歷一輪反彈,階段性打壓原油需求預期。
伴隨疫苗接種率及防控能力的提升,以及病毒整體向著「高傳染性、低致死率」的大方向演化,疫情「流感化」的長期趨勢基本已定,對經濟活動的擾動趨弱。正因為此,部分疫苗接種率較高的經濟體, 已陸續完全放開防疫措施,給原油需求預期帶來強力提振。
二、短期來看,疫情退潮提振需求,OPEC定價權強化,油價易上難下
2022年,疫苗放量、疫情退潮下,全球場景修復,有望帶動出行預期大幅改善,進一步提振原油需求預期。2021年全球供應鏈、經濟秩序非常容易受到疫情反復干擾,背后是疫苗供給不足。
2022年,上市疫苗廠商供給充裕,加之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全球近6成人群已完成完全接種、新冠藥物亦有面市,疫情影響或將快速「退潮」,帶動全球性「場景修復」。這一背景下,全球出行強度有望恢復至往年正常水平,意味著原油需求預期有望進一步改善。
資本開支意愿低迷、新增鉆機緩慢、油井庫存快速消耗等影響下,美國頁巖油的潛在增產或低預期。與傳統油井不同,頁巖油的單井衰減速度較快,需要持續的資本投入,不斷地開采新井。
但基于2021年的財務數據來看,美國油氣廠商的資本開支意愿依舊低迷。再結合頁巖油勘探、鉆井、完井的周期來看,美國油氣廠商的低資本開支意愿,意味著如果未來僅僅依靠庫存井的消耗,或只能維持短期內原油產量小幅增長,增產潛力或低于市場預期。
身為原油市場的頭號玩家,OPEC手握全球9成以上的閑置產能,對原油的定價權極高。中短期來看,原油產量的增長空間取決于閑置產能。
截至1月,OPEC擁有超過500萬桶的閑置產能,相對于全球總計的94.6%、處于歷史絕對高位。其中,作為OPEC中的核心成員國,沙特與阿聯酋合計閑置產能占OPEC的比重高達5成以上。
換言之,沙特與阿聯酋對增產的話語權達到空前高度,有利于維護原油產量的穩定性及可預見性。
市場所擔心的伊朗原油供給,實際釋放力度存疑,或不足以對原油供給秩序帶來巨大沖擊。上輪伊朗被解除制裁后,向OPEC發動了原油價格戰,伊朗原油產量從2014年的220萬桶/日一路升至2016年的400萬桶/日附近,拖累油價大幅回調。
眼下,伊核協議談判的進度存在不確定性,伊朗的原油閑置產能約為130萬桶、不及上輪。并且不同于2014年的針鋒相對,OPEC、伊朗分別向對方示好,部分消息人士表示,「OPEC尋求將伊朗納入石油供應協議,伊朗或將通過討價還價的方式來接受配額,避免市場份額競爭」。
至于替代能源生物燃料,考慮到上游糧食通脹已經「自身難保」,大幅增產的可能性并不高。2000年以來,大豆、玉米等生產的生物柴油的產能大幅擴張,已經成為原油的主要替代品之一。生物燃料與原油的替代關系,也使得油價持續上漲時期,生物燃料的產量往往「水漲船高」。
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受主要產區的干旱天氣等影響,2022年糧食供給堪憂,疊加需求剛性的存在,漲價壓力甚至不亞于能源,下游生物燃料或難以出現大幅增產的情形。
綜合來看,2022年油價依然易上難下,甚至有可能挑戰120美元/桶。自進入頁巖油時代以來,美國原油產量的大幅擴張,使得原油價格的天花板被降低在120美元/桶。展望未來,OPEC定價權大幅強化、增產公信力持續驗證,美國頁巖油增產后繼乏力,對供給端帶來的擾動或不足為慮。若伊朗帶來的原油增量沖擊被證偽,疊加全球原油需求依然處于改善通道中,那么對于油價而言,100美元/桶或僅意味著上半場,不排除沖上120美元/桶的可能。
三、中長期來看,能源轉型下的能源價格高企,或將成為通脹的「灰犀牛」
站在能源轉型框架來看,以原油為代表的傳統能源資本開支低企大概率并非暫時性的。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越發引人關注、疊加極端氣候頻出,主要經濟體對碳減排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以往模式下,以能源為代表的傳統行業不存在碳排放的約束,產能可以隨意擴張。但隨著碳中和政策的落地實施,傳統能源的產能擴張將嚴重約束,以及加大向綠色能源的轉型。以美國為例,拜登上任后,為加快綠色能源發展,暫停發放了聯邦土地的油氣開采許可。
能源轉型背景下,綠色能源雖然經濟、環保,但穩定性遠不及傳統能源。風力、水力發電等盡管具有綠色環保、成本低廉的優勢,但也存在更易受氣象因素等影響、波動較大的劣勢。
當然,如果有儲能設備大規模投入、使用,綠色能源供給的高波動性有望得到緩解。但考慮到儲能設備高額的成本,距離大規模投入、使用或仍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傳統能源產能萎縮與綠色能源高波動交織影響下,能源價格高企,可能演變為能源轉型過渡期的新常態。對于全球而言,在碳中和政策推動傳統能源的產能持續下滑的「大勢」下,綠色能源供給的不穩定,可能容易階段性放大能源的供需矛盾。
與此同時,碳排放權價格的上漲,可能意味著在能源轉型的過渡期,高企的能源價格將演變為新常態。
同時,極端天氣頻頻發生,還容易階段性放大能源短缺、加劇價格波動。例如,2021年歐洲因為長時間出現超高壓天氣,海上風速大幅下降,風力發電量隨之驟降。與歐洲一樣,美國也遭遇了極端氣候干擾。年初至今,因拉尼娜現象持續發酵,美國遭遇了百年未遇的干旱天氣,極度干旱地區占比一度高達25%以上。受此拖累,美國水力發電大幅下滑。
風電、水電的缺位,使得美歐對火電的替代需求激增。但是用于火力發電的傳統能源供給非常有限,最終使得傳統能源品、電力價格共同上漲。
總結而言,持續高位的能源價格,不僅是能源轉型的「陣痛」,更是被低估的通脹「灰犀牛」。對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僅僅意識到能源轉型下的能源價格高企是遠遠不夠的,而是應該積極作為、打壓潛在通脹風險。
以美國為例,由于CPI能源項的占比高達7.3%,CPI同比的歷史走勢與油價同比高度相關,且具有較高的穩健性。簡單測算來看,2022年油價中樞如果維持在95美元/桶附近,對CPI同比的直接貢獻將達到1.3個百分點、不容小覷。
經過研究,我們發現:
(1)2021年12月以來,原油價格接連突破80、90美元/桶,一度站上100美元/桶關口。目前,Brent、WTI油價已分別較年初上漲26%、20%,漲幅遠遠超過了黃金、銅及美股等其他大類資產。油價短期極為強勢的表現,使得部分市場觀點提出本輪油價頂部已現,也有部分觀點提出油價有望漲至120美元/桶以上。
(2)歷史回溯來看,大部分時段,需求決定了油價的趨勢方向,供給影響空間。本輪油價飆升的直接導火索,是俄烏沖突持續升級、打壓原油供給預期。同時,OPEC+維持謹慎增產,美國頁巖油資本開支緩慢,屢屢打消市場對原油供給放量的擔憂。越來越多的發達經濟體陸續完全防疫措施,大幅提振原油需求預期。
(3)2021年全球經濟活動深受疫情反復干擾,背后是疫苗供給不足。2022年,上市疫苗供給充裕,加之全球近6成人群已完成完全接種、新冠藥物亦有面市,疫情影響或將快速「退潮」,帶動全球性「場景修復」。這一背景下,全球出行強度有望恢復至往年正常水平,意味著原油需求預期依然有望進一步改善。
(4)資本開支意愿低迷、新增鉆機緩慢、油井庫存枯竭等影響下,美國頁巖油潛在增產或低預期。身為原油市場的頭號玩家,OPEC核心成員國對原油的定價權達到空前高度,有望維護供給穩定。市場所擔心的伊朗原油供給,實際釋放力度存疑;替代能源生物燃料,考慮到上游糧食通脹已「自身難保」,大幅增產的概率不大。
(5)站在能源轉型框架來看,為給綠色能源「讓路」,傳統能源資本開支低企,大概率并非暫時性的。在能源轉型的過渡期,綠色能源盡管更環保、經濟,但產能增長緩慢且穩定性不及傳統能源,可能意味著能源價格高企將演變為新常態。與此同時,極端天氣頻頻發生,還容易階段性放大能源短缺、加劇價格波動。
(6)對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僅僅意識到能源轉型下的能源價格高企是遠遠不夠的,而是應該積極作為、打壓潛在通脹風險。以美國為例,CPI能源項的占比高達7.3%,CPI的歷史走勢與油價高度相關、穩健性高。2022年油價中樞如果維持在95美元/桶附近,對CPI同比的直接貢獻將達到1.3個百分點、不容小覷。
風險提示:
1、全球疫苗產能釋放低預期。全球主要疫苗廠商實際產能投放力度不及預期,引發疫苗供給持續受限。
2、全球新冠病毒變異超預期。若出現傳染力更高、致病力增強的「超級毒株」,全球疫情可能出現劇烈反彈。
3、主要產油國再次發起價格戰。OPEC、俄羅斯、美國等再次發動原油價格戰,破壞供需秩序、拖累價格。
編輯/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