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曉翠
當前發達經濟體加速緊縮以對抗通脹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浮出水面:更快的加息和縮表是否會扼殺經濟復蘇?
換言之,全球經濟是否會遭遇一場硬著陸?
花旗的分析師Nathan Sheets團隊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提到,過去一個月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顯著上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美國和歐洲為代表的主要經濟體的通脹壓力并沒有緩解;
2,為了應對通脹,央行越來越多地將政策信號轉向更快的緊縮;
3,烏克蘭的緊張局勢加劇了這些壓力,一旦陷入戰爭,能源價格可能繼續飆升。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Sheets認為,衰退不再被視為一種尾部風險,市場越來越關注經濟能否保持彈性。
實際上,花旗的總基調依然認為全球經濟有可能實現軟著陸。但上述這些挑戰也能構成足夠的威脅,在未來一兩年里顛覆經濟復蘇進程。
其認為經濟能軟著陸的理由有四點:
1,來自奧密克戎的威脅極大減弱,無論是政策制定者、企業還是家庭,現在都能更好的應對公共衛生挑戰;
2,全球勞動力市場快速恢復,部分國家甚至處于偏緊的狀態。雖然通脹飆升會削弱實際工資水平,但購買力正在得到修復;
3,全球消費業的樂觀前景。在大流行期間,家庭積累了數萬億美元的超額儲蓄,疫情期間人們取消了度假,減少了外出就餐,減少了娛樂開支,一旦疫情最嚴重的階段過去,服務業會出現強勁反彈。
基于此,花旗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增長3.6%,歐元區增長3.3%,日本增長2.5%,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預計將達到3.5%。
至于通脹,花旗也看到了樂觀的跡象,其認為全球通脹壓力將在未來幾年里趨于緩和。
首先,全球能源價格可能會逐漸回落。盡管目前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緊張局面正在將油價推向新高,但花旗認為,今年全球原油供應會出現大幅增長,如果美國和伊朗達成核協議,將推動更多伊朗原油進入市場。
其次,全球供應鏈問題可能緩解,除了季節性因素的消失,奧密克戎帶來的壓力也會減弱,港口的壓力得到釋放,航運和物流也會走出低谷,半導體供應不足的現象將逐步改善,這將有助于汽車業以及其他工業品的復蘇。
此外,花旗還提到商品需求的火熱。在疫情期間,人們更傾向商品消費而不是服務消費,一旦疫情走向終結,消費者支出的天平可能會傾向于服務端,這將有助于緩解供應鏈和大宗商品價格的壓力,推動通脹從高位回落。
最后一點,央行的緊縮政策也會導致通脹下降,但需要厘清的是,央行并不會是控制通脹的唯一“功臣”,他們得到了很多其他因素的“助攻”。
即便事情沿著好的方向演進,也不意味著通脹會立馬回落到央行的目標區間,這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花旗預計,對美國和歐洲來說,通脹在2023年之前都不太可能回到2%。
當然,關于軟著陸的預測都是基于上述提到的先決條件,如果情況發生變化,事態可能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比如新一波疫情卷土重來,比如俄羅斯和烏克蘭真的把事情搞大了,又比如高通脹異常頑固。
鑒于這些挑戰,問題依然存在:各國央行需要采取多大力度的應對措施?這些應對措施對全球復蘇意味著什么?
花旗認為,如果上述這些支撐性因素沒有出現,全球央行將不得不面對一個棘手的難題,是選擇更激進的加息進程,讓經濟面臨衰退風險,還是沿著當前的道路繼續前進,容忍更高的通脹?
在其看來,通脹預期可能會發揮最關鍵的作用。如果實際通脹仍然高于理想水平,但中長期通脹預期能得到更好的控制,那么各國央行可能就不會那么迫切地加大加息力度,從而威脅到經濟擴張。
與40年前沃爾克相比,央媽們現在需要處理的局面截然不同,央媽目前面臨的關鍵挑戰在于,找到一條既能捍衛其目標,又能平衡就業與增長的政策路徑。在完成這項艱難的任務之前,需要解決兩個基本的問題:
1,當前情況下,通脹和增長之間如何權衡?
2,這種權衡會對社會福利帶來怎樣的影響?
花旗寫到,第二個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央行的核心能力圈,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更多的借助政治的力量。央行有必要抱著最好的希望,但同時也要為一些列突發狀況做好準備。
編輯/isa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