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瑞銀資產管發布了最新的年度展望報告,這份來年展望報告分析了為什么投資者需要一些區別于過去10年已經習慣使用的投資策略。
瑞銀資管指出了幾個觀點:
投資者將面臨與過去10年顯著不同的投資環境,需要為此準備應對之策。
股市指標和主權債券收益率都顯示,投資者低估了經濟增長高于趨勢水平的持續時間。
投資組合應納入大宗商品,用以對沖通脹可能引發的股市和債市波動風險。
新冠病毒變異株「奧密克戎」(Omicron)將給近期經濟活動造成壓力,但在此輪疫情之前形成的經濟勢頭最終有望得以保持。
瑞銀資產管理投資主管BarryGill表示,「隨著全球經濟在新冠病毒疫情沖擊后恢復正常化,我們將迎來與過去10年顯著不同的投資環境,投資者需要為此準備好應對之策。我們需要借助新策略來評估一系列風險,包括可能出現的結構性通脹、貨幣刺激力度減弱、中國增長放緩等風險。不過,我們也有許多理由保持樂觀;發達市場增長強勁,而且與全球金融危機后的情況相比,大多數投資者在本輪經濟周期開始時的處境要好得多。」
有意思的是,瑞銀確定了六個值得投資者考慮的重要因素:
一、起點更好
家庭和企業在上輪周期初期面臨的許多障礙在本輪周期并不存在。而在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之后,全美工資總額現已比2020年2月的水平高6.7%。另外,前所未有的財政和貨幣刺激力度減少了企業破產現象,并加快了企業盈利回升。其結果是,全球股市中負債與企業價值的比率迅速回升,美國投資級公司的綜合借款成本接近歷史低點。這一系列前提,包括招聘和投資初始條件,都遠好于疫情之前長期增長周期開始時的情況。瑞銀資產管理預計,這為私營部門帶動經濟活動在一段時期內超出趨勢水平奠定了基礎。
二、財政支持力度更大
與上輪周期相比,本輪周期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財政政策制定者實施了更長時間的「不危及(經濟復蘇)」政策,而且也不太可能快速轉向嚴厲的緊縮政策。財政姿態(根據經濟疲軟情況而調整)指標顯示,到2023年,發達市場的財政政策將比2010年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加寬松。
三、供應鏈引發的通脹
供應鏈混亂引發的供應短缺是全球通脹超出趨勢水平的主要原因。此輪高通脹壓力與過去10年的反通脹(disinflationary)壓力形成強烈對比,這對經濟活動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然而,這也代表了積極的一面:廣泛的通脹也代表著經濟的產能已得到充分釋放。最后,瑞銀資產管理得出結論認為,產能提升將緩解供給瓶頸,再加上勞動收入增長強勁,這將抵消通脹壓力的影響,同時需求只是被推遲,而不會在2022年遭到破壞。
四、投資預期增強
供給瓶頸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消費者從側面告訴企業應增加資本支出。企業也做出了響應,并且還會繼續增加資本支出。在2020年4月以來的15個月期間,作為企業投資指標的資本商品出貨量比2009年6月以后的同期更加強勁。對于有貸款需求的企業,銀行放寬了信貸限制,工商貸款需求正在回升。目前的資本支出只是受制于供應鏈混亂,因此我們沒有理由認為資本支出勢頭不會持續下去。
五、貨幣政策支持減少
短期利率自9月中旬大幅上升,此后部分回撤。這預示著許多發達經濟體很可能在2022年開始加息——也有可能更早加息。就美聯儲而言,這意味著它將加速轉向緊縮政策,而不是像之前從2009年衰退結束到加息用了6年多的時間。央行退出刺激政策表面來看對風險資產是利空,但投資者須牢記的一點是,央行退出刺激政策與經濟情況改善有關。瑞銀資產管理預計,貨幣寬松政策如果在2022年退出,顯然將不只是因為通脹壓力持續存在,也是因為經濟增長強勁和充分就業目標實現。
六、中國
盡管中國經濟存在結構性放緩趨勢,但短期內也有一系列驅動因素預示著中國經濟有望企穩,甚至略有回升。來自美國和歐盟的強勁需求推動中國貿易盈余達到創紀錄的水平,支撐了中國國內生產。年底前中國信貸環境有望轉向,同樣也能支撐中國經濟。瑞銀資產管理預計,冬奧會之后,人們的出行活動將出現更全面的恢復,從而促進增長向消費再平衡。
瑞銀資產管理成長多元資產投資組合主管NicoleGoldberger表示:「股市指標和主權債券收益率都顯示,投資者低估了經濟增長高于趨勢水平的持續時間。我們認識到,近期歷史上,這種增長的持續時間往往很短暫,這也解釋了市場的疑慮。然而,市場定價表明,市場一致預期經濟增長將回歸平庸時代。奧密克戎變異株可能在短期內給經濟造成壓力,但我們預計,與前期疫情相比,它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不會那么大,也不會持續那么長的時間。最后,我們認為,此輪疫情前形成的經濟勢頭將得以保持。」
她接著補充說:「在這種背景下,從周期性力量受益最大的風險資產有望在增長超預期的情況下取得優異表現,而與此同時,債券收益率將會上揚。投資者還應考慮通過直接投資以及通過能源股間接投資大宗商品,借助大宗商品投資對沖通脹可能引發的股市和債市動蕩。」
編輯:sabrina